转自:http://blog.csdn.net/koalant/archive/2007/04/26/1585333.aspx
CSDN 真有意思,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推出这样的文章,不是说程序员应该转向去做管理,就是说到了30岁就别干程序员了。前几天又贴了一篇(http://www.csdn.net/news/newstopic/22/22081.shtml)。怎么说呢,其实它说的的确符合中国国情,我身边的同事,没有几个真正安心研究编程技术的,整天讲的不是买房子,就是当项目经理做管理,再也不做程序员之类的话。为什么在中国程序员都希望去做管理工作呢,因为公司的薪水是按照职位来给的,你如果只是个技术人员,那么你就拿那么多的工资,跟CTO就差的天壤之别了(公司只能有一个CTO,但是可以有很多项目经理); 如果你是个项目实施工程师,你的薪水比项目经理就差了一大截,而且干的也是最重的活儿,挣的是最少的钱。所以大家都希望去当项目经理,做管理工作。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大家都去做管理工作,谁来真正做事呢,那不成了牛群说的“小偷公司”那样:“人浮于事”,公司有十几个副总,只有两个小偷工作在最前沿。况且一个人还是应该讲求自己的“定位”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干管理工作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技术工作的。有些人只想管好自己,不愿去管理别人;有的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如何去管理别人。
如果你 30 岁了还在做程序员,大家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而国外很多程序员 50 多岁仍旧在编程,我就看过一篇报道,一对 60 多岁的老夫妇开了个游戏网站,专门编写扑克牌之类的网络在线游戏,网站的访问量一直很高。 BitTorrent(BT 下载)的创始人Bram Cohen 在开发 BT 的一年期间只能利用一张信用卡的免息期来透支,填补另一张信用卡的帐单来过活,但他仍然坚持开发了这个伟大的软件。 我想中国的软件界是出不来象 Linux 创始人 Linus 这样的传奇人物,但是我恐怕连 Cohen 这样坚持自己信念的伟大程序员都很难出现。 我们能说什么呢,只能说“人穷志短” 了。 中国人太穷,没钱,原因就是这个。 贫穷真的那么可怕吗? 是的。 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人民购买力低下,才会出现大家都去买盗版,“我买盗版,我自豪”的现象。 人穷连坐公交车都会逃票。 人穷志不短的人有没有呢?当然有,不过这样的人始终是少数,一千个人中能有一个吗。这些能安于贫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生活的人,不管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钦佩的。
我忘记在什么地方听过这句话--“有钱才有可能有高尚的情操”,我直觉地认同了这个观点。这句话多少有些伤人,所以很多人会立刻跳出来迫不及待地反驳它:“什么叫有钱才有可能有高尚的情操,你没听说过为富不仁吗”。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是从字面上的意思而反感它,我也是最近才悟出来的,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有钱,他做事和考虑问题才不会以“钱”为出发点。 从某方面来说,这句话没错。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一个人做事不为名利,那么他的动机才可能是高尚的。 没钱的人才会整天为了钱转。事实上,更扩大一点说,如果你本身缺少什么,你多半就会迷失在其中。如果你没钱,你才会说”这年头谁给的钱多,我就给谁干“; 如果你英文不好,你就会被各种提高英语的学习方法所迷惑,才会跟着李阳“李大师”一起歇斯底里的叫喊着学英语,甚至连他说的“学习英语是体力劳动,只要背熟我的365句,到美国生存不成问题,背熟我的600句以上,可以竞选美国总统。”这样的胡话都能相信;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信仰,那么大家才会去相信XX功。以前有句古话:”宁要大府家的丫鬟,不要小家碧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大府家的丫头见过世面,懂得大体,不会为小事和你斤斤计较。 如果一个人不缺钱,或者不必为钱担心,那么他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相反,如果一个人整天为下一顿饭的着落而担忧,他怎么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即使你已经脱离了贫困,周围的环境,舆论都在促使你为了钱去做事,你做事的出发点还是为了钱,你想的只是如何去挣更多的钱,你会变得唯利是图,急功近利。 我觉得马克思说的最正确的一句话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翻译成通俗的话就是“这年头没钱,哪来什么关怀”,有了钱你才会去考虑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刚刚说到了信仰,信教应该算是有信仰的一种形式。从社会方面讲,我觉得信教的人对社会安定起的作用肯定比不信教的人要高的多,最起码信教的人大多与人为善。从个人方面讲,姑且不论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神的存在,相信这世上存在一个比自己更高一级的神灵,可以让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比常人更能经受住打击,因为他相信这世上还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他就会变得更加进取,更加积极。而无神论恰恰把这一点给抹杀了。我想为什么西方大多数科学家都信教,原因大概在于此。别以为这是我个人想出的论调,如果你看过培根的《论说文集》,你就知道我只不过是引用了他在《论无神论》一文的观点。培根的《论说文集》是一本我非常推崇的人生必读的精神方面的伟大书籍。我上中学的时候曾经托父亲的朋友从商务印书馆买了一本,但是后来搬家的时候丢了,最近刚刚新买了一本,你可以从网上看这本书(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bacon/BaconIndex.htm)。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培根的《论无神论》更有力的驳斥无神论的文章了。 (地址: member.netease.com/~luolian/bacon/Bacon16.htm)
有人会说了:“有钱人就有高尚情操了吗”,当然不是了,上面那句话仅仅说是“可能有”,而且这句话其实是泛指两类有钱人。一是“天生富贵”之人,就是那些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金钥匙”或者“玉”的人,这些人没经历过“苦难”,从来不知道钱为何物,对钱没有概念,才会“视金钱如粪土”,比如说“贾宝玉”;另外一种人就是“大富之人”,何谓“大富”,有句流行话说: “十万刚起步,百万是大款,千万是大富”,这只是中国国情,并不是上面那句话所指的有钱人。比儿.盖茨说过:“如果你拥有了一亿美金,那么钱对你来说只是个数字”,这才是大富。 所以有个千万上亿人民币的国内富豪不能算是大富,因为正处在财富积累上升期的他们想的只可能是如何去挣更多的钱,所以尚且“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他们多半可能是“为富不仁”的。
我记得以前很喜欢看香港的时装电视连续剧,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但是看多了,你会发现很多故事都是很套路化,无非是一个贫困的年轻人靠自己奋斗爬进了一个大富豪的企业,最终为了名利,害人害己,落了个可耻的下场。我发现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这个年轻人进入富豪企业的时候,年长的大富豪往往很反感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象这样从贫民窟长大的年青人为了向上爬,可能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而他们往往又都是狡猾之人,而非聪明之人,最终被聪明的富豪之子打败(狡猾和聪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推荐大家都去读读英国大文学家培根的“论狡猾”一文,地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bacon/Bacon22.htm)。 这样的故事也说明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穷志短”。
我说了半天并不是说“人应该攀附权贵,跟有钱人交朋友”。其实你会发现那些“安于贫困,坚持理想追求”的人固然少见,那些“大富之人”就更难碰到了。我想前者是交友的首选,不过在当今“浮躁”的互联网时代,你很难得碰到这样的人,论坛上到处充斥着那些纸上谈兵的“赵阔”们和互相吹捧的“伪大师”们。真正踏实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之人往往都秉着“君子之交淡淡入水”的信念,他们不会因为你成功而结交你,却会在你跌倒的时候来帮助你(有点象藏天朔的“朋友”中唱的那样),所以说人应该交这样的朋友。有人会说:“你做梦吧?醒醒吧,这样的人没有”, 不过即使这是个梦,我也宁愿活在梦里面。因为我相信John lennon的那句话:“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你会说我是个梦想家,但我不是惟一的那个)
忽然想起以前跟朋友调侃,为什么佛祖释加莫尼出身是个印度的王子,而不是什么贫民,乞丐?这是有原因的。身为王子的他,后宫佳丽三千,富甲天下,享尽荣华富贵,他才有可能看破红尘,想着如何跳出三界六道的轮回。如果你的福报尚未享尽,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再举个例子,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很多人理解为,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及时改正,什么时候都不晚。其实在这句话根本就是一个佛家用语。什么是“浪子”,英文是 libertine (放荡不羁的人:行动没有道德约束的人;放荡的人), 由 libido (性欲) 一词演化而来,浪子多半是那些纵情声色,享受人生之人,类似于“唐璜”,他们享受了红尘俗世的一切,佛祖认为这些人比常人更容易度化。所以佛祖首先度的是这些人。有人问了,佛祖不是普度众生吗?其实度化讲机缘巧合的。 你自己不想脱离红尘,佛祖不会强求你的。 你如果为富不仁,那么死后肯定是作鬼的,能轮回到畜牲道做头猪都是很不错了;如果你是个天生穷鬼,懒鬼,佛祖也不会度你,你今生的遭遇是前世的因果造成的,佛祖也帮不了你。佛祖一般都先度那些经历过大富大贫,大悲大喜之人,这些人才有可能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为什么红楼梦中的和尚老道盯着贾宝玉不放呢,因为他出生大富之家的掌上明珠,又被警幻仙子点名为“古今第一淫人”的家伙,不拉它去做和尚,还找谁呢 ?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西门庆看破红尘入了空门,修为应该比鲁智深那样吃了官司当和尚的人要高的多,也更容易得道。古语有云:”不破不立“, 你要超脱什么,你就要先享有它,然后看破它,抛弃它。
所以说:“人穷志短,千古名言”啊
有感叹于 CSDN 的文章,我竟然写了那么多废话,其实我写这些并不想映射某些人,只是对某种现象的感慨。套句港台电视剧的话: ”本文纯属胡说,如有巧合,实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