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摄影是光的艺术!没有光线,就没有摄影;用光不当,就得不到一幅满意的照片。因此,光是摄影的基础,有了它,感光材料才有感光的可能;有了它,物体才能显现出形态、色彩和质感。
布光,则是摄影中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它体现着一个摄影师的个性和风格,也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摄影师,还是我等普通“色友”,对光线运用和用光技巧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一、光的特性及其描述
㈠、什么是光?
我们在普通摄影领域所谈到的光只是宽广的电磁辐射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眼所能直接看到的可见光,可见光谱的波长大约在
400
纳米~
700
纳米(
1
纳米=
10-9
米)之间。
1
、光的颜色
当光源发出的所有波长可见光相对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无色的“白光”。但是如果只有某些波长,则可见光要呈现出颜色来,如:波长
400
~
450
纳米之间的光为深紫色、波长
450
~
500
纳米之间的光为蓝色、波长
500
~
580
纳米之间的光为蓝绿色、波长
580
~
600
纳米之间的光为黄色,若波长再增加,光将由黄色变成橙色,而波长为
650
纳米时光为红色。当波长趋近可见光波长范围极限
700
纳米时,光就变得越来越暗。
2
、光的特性
可见光是来自太阳或其它辐射源的能量流,它同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性:
①
光以波的形式传播。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
②
光以直线传播。
③
光速极快,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00,000
千米
/
秒,在空气中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④
光中具有含能粒子,即“光子”,因此能引起乳剂等物质的化学变化。光线越强,所含的光子越多。
㈡、光的描述:
为了更好地区分光的类型和特性,摄影上一般从六个方面来描述光,它们分别是
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
和
光色
。
1
、光度
光度是光的最基本因素,它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所呈现亮度的总称。光度与曝光时间直接相关,光度大、所需的曝光时间少,光度小、所需的曝光时间多。
光度的大小也间接地影响景深的大小和运动的清晰或模糊。大光度与快速胶片会导致使用小光圈和高速快门,从而产生大景深和清晰影像的效果;小光度和慢速胶片则会导致使用大光圈和慢速快门,容易产生小景深和模糊的运动影像效果。
2
、光质
光度指光的硬、软性质。所谓硬,指光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轮廓鲜明、反差大;所谓软,指光产生的阴影柔和而不明快,轮廓渐变、反差低。
硬光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它能使被摄体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有助于质感的表现。硬光往往给人刚毅、富有生气的感觉。(
注:
静物拍摄时,用硬光照明,会使物体影纹明晰、投影浓重光。
)
软光则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它适于反映物体的形态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物体的质感细节,软光往往给人轻柔细腻之感。
光质的软硬同光源的大小、光源与被摄体距离有关。一般而言,小和远的点光源往往会产生明显的硬光效果,如聚光灯、小型闪光灯及直射的太阳等;大而近的面光源则较容易产生软光效果,像大型的蒙罩光源、薄云遮日的天空等。
光质的软硬有时可以转换。在任何一个硬光光源和被摄体之间放置一大张漫射材料,如半透明的描图纸或白布,就可给出软光照明;而用一张上面只留一个小孔的黑纸来阻断来自大型软光光源的光,则会得到硬光照明效果。另外,从光源与被摄体的距离看,即使是小而强的硬光源,如果距被摄体很近,产生的光效也会柔和些。如用小型电子闪光灯拍摄戒指,当离戒指很近时,它的光效果与一大片天光相似;反之如果离数米远,就变成了点光源,光质变硬,影像反差也变大。
3
、光位
光位也称光的方向,是指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拍摄中,光位决定着被摄体明暗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影响着被摄体的质感和形态。光位可以千变万化,但在被摄体与相机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光位可分为
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和
散射光
等六种。
(
1
)
顺光:
也叫做“正面光”,它从正面照射被摄体,此时,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在这样的光线下,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还原真实、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但缺乏应有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也不利于表现被摄体的质感,拍出的照片好像平铺直叙、不生动。另外,顺光还使被摄体的明暗变化不大,容易产生灰平的影调。
注:
拍摄高调作品,顺光是常用的光;在人像摄影中,顺光常作为辅光;在建筑摄影中,顺光因缺乏立体感而是忌用的光。
(
2
)
侧光:
侧光是指从被摄体斜侧处照射过来的光,它通常又分为前侧光、正侧光和后侧光。
前侧光:一般指
45
°方位的正面侧光。
是摄影很常用的光位,这种光的表现力极强,它能够让被摄体在接受一定量光线的同时塑造出完美的光影效果,使照片显得立体生动,也会使很多被摄体产生一种戏剧性的表现力。它通常出现在上午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
注:
45
°侧光是最佳的拍摄用光,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从黑白照片中我们就更容易看出,利用这种光拍摄的照片,黑、白、灰的层次十分鲜明,可以把在正面光下难以捕捉到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人们更是经常使用这种光线,事实上,在室内拍摄的人像也主要运用
45
°的侧光。
正侧光:一般指
90
°方位的正面侧光。
这种光线正好在和被摄体水平的角度上,从正侧面来照射被摄体。正侧光比前侧光更能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使被摄体产生戏剧性的阴阳效果、照片中的明暗差别很大,这样,被摄体的微小细节也得到了更大地发挥,看上去比较硬,也比较有个性。这种光线通常被称作“结构光”。
后侧光
:通常来自被摄体的侧后方,它的最大特点是使被摄体在暗背景前产生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被摄体从背景中得以分离而具有较好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
3
)
逆光:
逆光是指从被摄体背面照射过来的光。同后侧光一样,逆光首先使被摄体在深暗的背景前产生一条更为明亮的轮廓线而具有很好的立体感(故又称“轮廓光”)。其次,逆光会使被摄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产生较好的空间感。第三,逆光会使一些半透明的物体,如丝绸、花瓣等在其照射下产生很好的质感,而在顺光照射下,这些物体通常显得平淡无奇。
当然,逆光拍摄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被摄体正面处于背光状态,正面的细节难以表现,这一般通过拍摄时对正面进行补光来改善。此外,如何消除由逆光造成的被摄体前方投影,也是我们在拍摄中需考虑的一项比较烦恼的事。
注:
我比较喜欢拍“朝霞”、“夕阳”和逆光效果下的“剪影”
PP
。个人的一点小心得是,逆光拍摄时如果需要补光,就把
DC
设置为“强制闪光”,同时,根据补光效果明暗要求,调整镜头与被摄体的距离。
feng_yes
:
《艄公剪影》
http://www.clubbenq.com.cn/BBS/Board/LabelList.aspx¡TopicID=316798
《夕阳——不落的希望》
http://www.clubbenq.com.cn/BBS/Board/LabelList.aspx¡TopicID=317747
(
4
)
顶光:
顶光指来自被摄体正上方的光,如正午的阳光等。顶光在摄影中很少用,通常只在拍摄一些大场面的景象时才考虑选用。顶光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缺乏中间层次,拍景物、人物显得没有生气,是一种不够理想的光线。
人像摄影时一般忌用顶光,因为顶光会在人物脸部产生令人生厌的浓重阴影。但对于老头儿、老农妇等特殊人物,顶光对发黑的眼窝、突出的颧骨、刀刻的皱纹很有表现力。
(
5
)
脚光:
脚光通常来自指被摄体下方。脚光在摄影中很少采用,一般只用于商品摄影和人像摄影。商品摄影时,通常将角光用作细小商品的半透明背景底光以渲染某种气氛或情调;而在人像摄影中,一般利用脚光所产生的恐怖、怪异的效果来丑化人物形象。
注:
对脚光的理解,可参照“数码生活”月塘版斧最近的一个帖子。
月塘
—《融
化》
http://www.clubbenq.com.cn/BBS/Board/LabelList.aspx¡TopicID=325131
脚光在自然光中一般不存在,因为自然光总是高于被摄体的。不过,早晨和黄昏时,从地平面刚升起或将落下的太阳光线(也叫“
低光
”)类似脚光,低光下拍出的景物十分生动,很有生气,而且这种光线色温低,呈暖红色调,具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光线。
(
6
)
散射光:
散射光没有一定的方向性,如阴天的光线就是散射光。从光质上说,散射光是软光,它的照度平均、光线柔和,光比小,色差小,在被摄体上没有明显的投影。这种光宜表现恬静美好的生活、纯情的少女和天真的儿童。
用散射光可以拍摄一些高调照片,但若控制不当,则很容易造成画面影调灰平。
注:
我认为“
English
”大师对用光的把握有较深的造诣,看看他曾发表的两个帖子,大家就会有所感悟。
english-
《杯·水·飞舞》
http://www.clubbenq.com.cn/BBS/Board/LabelList.aspx¡TopicID=295948
english-
《静物随拍—龙头》
http://www.clubbenq.com.cn/BBS/Board/LabelList.aspx¡TopicID=291407
4
、光型
对被摄体而言,拍摄时所受到的照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各种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光型就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对被摄体起的作用。光型通常可分为
主光、辅光、轮廓光、装饰光
和
背景光
等五种。
(
1
)
主光:
主光是被摄体的主要照明光线,它对物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表现起主导作用。拍摄时,一旦确定了主光,则画面的基础照明和基调就得以确定。
从光位来说,顺光、侧光、逆光,甚至顶光、脚光都可用作主光,只要对被摄体的表现有利就行。
注:
对一个被摄体而言,主光只能有一个。否则,若同时将几个光源作主光,被摄体要么受光均等、画面平淡无味;要么几个光源同时在被摄体产生阴影,画面杂乱无章。
(
2
)
辅光:
辅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主光所产生阴影部分的亮度,使阴暗部位也呈现出一定的质感和层次,同时缩小影像反差。在辅光的运用上,有一点必须明确,辅光的强度应小于主光的强度,否则,就是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并容易在被摄体上出现明显的辅光投影,即“夹光”现象。
(
3
)
轮廓光:
轮廓光是用来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轮廓光赋予被摄体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和侧逆光常用作轮廓光,轮廓光的强度往往高于主光的强度。深暗的背景有助于轮廓光的突出。
(
4
)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用来对被摄体局部进行装饰或显示被摄体细部的层次。装饰光多为窄光,人像摄影中的眼神光、头发光以及商品摄影中首饰品的耀斑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
(
5
)
背景光:
背景光是照射背景的光线,它主要用于衬托被摄体、渲染环境和气氛。自然光和人造光都可以做背景光,背景广的用光一般宽而软,并且均匀。
在背景光的运用上,应特别注意不能破坏整个画面的影调协调和主体造型。
5
、光比
光比是指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受光强弱的差别。光比大,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大,反之则小。
通常,主光和辅光的强弱及与被摄体的距离决定了光比的大小。所以,拍摄时调节光比的方式有两种:
①
调节主光与辅光的强度。加强主光强度或减弱辅光强度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
②
调节主灯、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缩小主灯与被摄体的距离或加大辅灯与被摄体的距离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
6
、光色
光色是指光的“颜色”,通常也称为色温。对黑白摄影来说,光色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彩色摄影中,光色就非常重要了,普通胶片摄影时,必须选择同胶片平衡色温相一致的照明色温,否则,就会使拍摄出来的影响出现偏色现象。
在数码摄影中,对光色的正确还原(色温调节)则主要依赖
“白平衡”调整
。其作用和传统彩色摄影
时加色温转换滤色镜的作用是类似的,只是数码相机的色温调节不需要在镜头上加滤镜,而是采用电路调解方式,靠电子线路改变红、绿、蓝三基色的混合比例,把光线中偏多的颜色成分修正掉。
不同形式的光源(日光、荧光灯、钨丝灯等)将会改变画面的色彩。人的眼睛可以自动调节以适应各种光线,但数码相机的图像感受器(
CCD
或
CMOS
)却做不到,所以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举个例子,荧光灯的光人看起来是白色的,但是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却有些偏绿,人的眼睛之所以把它们都看成是白色的,是因为人眼进行了修正。但是,
CCD
本身没有这种修正功能,因此就有必要把它的输出信号进行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
白平衡调整
。经过这样的调整以后,照片上的颜色和人眼看到的就会是一致的了。
低档数码相机一般是预设的“日光
/
闪光灯”结构,而现在大多数先进的数码相机都具有多种白平衡的功能选择,如“自动白平衡、荧光灯、室内灯光、室外阳光、闪光灯、阴天”以及预先设定的白平衡等,供拍摄者选择。
下面是我在晚上室内为日光灯照明时,运作不同的“白平衡”功能拍摄的对比图。其中,白平衡为“
in door
”时是最真实的色彩!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有时
DC
的“自动白平衡”设置仍会出现一次错误,如下图
:
Exif版本:2.10 相机品牌:SONY 相机型号:CYBERSHOT 光圈:3.2 快门:10/300 感光度ISO:64
二、自然光用光技巧
使用自然光,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你不能营造自然光,只能去寻找、等待或捕捉自然光。在自然光摄影中,学会发现和观察是相当重要的,平平淡淡的光线效果可以说比比皆是,而拍摄需要的、理想的,或创造性光线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捕捉到。
自然光的基调也是不断变化的,要想取得最佳拍摄效果,往往需要我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甚至在不同的日子里,对被摄对象进行观察,直至出现最美妙的一瞬为止。
1、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光用光技巧:
●
多云天气
多云的天气对摄影者来说,也许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因为它可以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
天空上的云层把光线散射,影子减弱或者说几乎消失了。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被摄体有着良好的细节表现,且色彩特别丰富饱和,反差也适中。此时的光线有利于将被摄体表现得淡雅、柔和和细腻。
多云天气下的光线是一种特别适合拍摄人物照片的光线,它的光线柔和,并可加重色彩。
多云天气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相机的测光系统容易地计算出正确的曝光量。由于光线是散射的,所以就没有特殊的情况,而特殊情况往往是我们在曝光设定时需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
●
晴朗无云的天气
当天空燃烧着太阳,看不到云彩时,色彩将变得粗糙,影子会很多,而且随着太阳位置的不同,光线很可能破坏画面的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拍摄人物,特别是太阳正挂高空时,会在人物的眼部造成非常不美的影子。
另外,强光会导致被摄体明暗部位对比度加大,很可能超过
DC
图像感受器的曝光宽容度(曝光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决定(对于曝光设定)是失去亮部区域还是损失阴影部分的细节和层次。
依据不同的拍摄对象,晴朗无云天气下的强烈、直接和粗糙的光线,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是灾难。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晴朗天气下的典型光线,在自然风光摄影中,往往用于表现一种独特的情感。
对于阳光灿烂的晴朗天气,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想拍摄人物时有柔和的光线,可以去找一块大面积的阴影地方,如大树冠下面。
2、一天不同时段内的自然光用光技巧
●
日出
这个时候光线的色温较高,在日出前后,大地呈现出一片淡淡的橙红色,此时进行拍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似乎周围所有的景物都变得很富有戏剧性。此时,我们还可以拍摄太阳的升起,而完全不用担心曝光过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日出的过程给人感觉是缓慢的(日落也一样),但实际却进行很快,持续时间往往只有数分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行动迅速才能拍到美景。另外,由于光线的强弱随太阳的升起而变化很大,因此,曝光宜以包围式曝光为佳(多拍几张,其中一定会有最好的)。
feng_yes
:《东方红、太阳升》
http://www.clubbenq.com.cn/BBS/Board/LabelList.aspx¡TopicID=293418
●
黎明
这是太阳升起后的几分钟照射,这个时候的光线仍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光线全部都是慢散射状态,柔和而有层次。这个时候我们去拍摄那些有几分雾气的田园风光最合适不过了
。
●
清晨
此时的阳光已经从暖色调、拂晓的橙红色和黎明时分的淡红色变成了有一些明亮的金黄色,并且由于照射的角度比较低而使得被摄体可以在地面上留下长长的影子。如果您此时走在一片树林里面,您会发现里面树影斑驳,很有味道。而且在阳光照射的那一方向,被摄体的侧面会有一圈金黄色的轮廓光,很自然又极富艺术性
。
晨光纯净、柔和,别具一格的情调是拍摄人像、风光、建筑……几乎一切题材的好时间。
●
正午
太阳终于爬到了脑袋顶上,这个时候的阳光给被摄体的投影很短,而且光线会很强,这种情况并不很适合拍摄,因为很难让光和影的效果出来。
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拍一些对比较强的建筑物,并考虑采用一些让色彩更为明快的滤镜,上调饱和度
。
●
下午
下午的光线比起正午来就显得比较柔和,光照的角度也相对降低了。这个时候我们又可以重新看到一些投影,而且被摄体的质感和细节变得清晰,但不像清晨那样明亮,相对显得比较冷淡。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掌握好一定的拍摄角度,就可以拍摄出很负有情趣的照片来。要注意的是,此时光的色彩偏蓝,我们需要动脑筋,让主体的色彩尽可能地分离出来
。
●
日落
一天就要结束了,阳光再也不能发射出强烈的光芒。此时的光线为慢反射状态,更加黯淡、柔和。天空呈现出大片的余红,我们常说的火烧云也出现了,周围的建筑物被撒上了一片微红,又出现了很多朋友所偏爱的暖色调。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捕捉到建筑物的剪影效果,而且可以保证背景的细节也清晰、有层次。我们更可以拍下日落,夕阳阳慢慢落下枝头时的美景
。
日落前傍晚时分的阳光,虽然不能使照片具有像晨光那样的清晰度,但可使照片具有更温暖柔和的品质。同样,此时也是拍摄人像、风光、建筑等多数题材的好时间。
●
黄昏
日落完毕,整个地区的色调很快变得很冷,更加偏蓝。这个时候我们的相机还可以拍摄出一些有趣的效果来。比如我们可以同时捕捉到室内和室外的光线
——
一幢房子里面亮着的灯和房子外面的其他建筑物等
。
3、不同季节情况下的自然光用光技巧
●
春天和秋天
大自然对摄影者的关爱,在这两个季节里得到充分体现。春天,太阳在天空中爬得很高,又不像夏日骄阳那样粗犷;秋天的白天短,但光线清爽。这两个季节的自然光线和大地景色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拍摄素材。
参照上面提到的技巧,拍春光、摄秋色,只要我们用心,就会经常创造出美丽的画面。
●
夏天
夏天的光线通常是明亮和强硬的,它会令人十分不快地在拍摄照片时留下很影的影子。
在这种光线下,色彩可以很强烈,但也有可能由于眩光的照射而使画面模糊。
夏季的清晨和傍晚,往往会给我们提供较好的摄影光线,或者说,在夏日有阴影的地方拍摄,也可提高照片的效果。
●
冬天
冬天的光线可能是荒凉的,就像这个季节一样。所以,冬天拍摄必须仔细研究光线及色彩。
不过,冬季经常遇到多云的天气,此时光线是漫射的,只要有好的题材,往往也能拍出精品。
前面已经提到,雪可以愚弄相机的自动测光系统,影响正确曝光,所以,冬季拍摄雪景时一定要小心。当然,对于一些画面主体来说,雪往往又是极好的背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它。
注意 注意:在自然光用光中,学会减弱高反差非常重要。无论我们曝光多么正确,强烈的阳光仍很容易产生高反差,浓黑的阴影会使画面变得极不悦目,减少高反差的办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
将被摄体移到阴影处,这时,被摄体所受的光就近似散射光,反差明显减弱;
②
若被摄体不是很大,可以在其上方拉一张半透明的白纸或薄的白布,此时,直射的阳光被散射柔化,被摄体的阴影也被淡化和柔化。
③
对被摄体的阴影部位补光。补光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闪光灯,闪光强度可通过闪光灯的发光功率和灯距来调节;二是利用反光板,光的强度通过反光板的材料、大小和距离进行控制。
三、人造光布光技巧
三、人造光布光技巧
人造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奇妙的光影效果。人造光的布光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和挑战性。
(特别申明:本人对此可谓一窍不通,所以只好“照本宣科”,简单整理一下奉献给大家,仅供参考)
㈠、布光的一般步骤和规律
在人造光布光中,初学者常常会出现面对一大堆灯具而无从下手的感觉。为了提高布光的效率和速度,一般应该遵循以下步骤和规律:
1、确定主光
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先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拍摄题材,一般选用光性较柔的灯具,如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容易出现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2、加置辅助光
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我们拍摄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情况下,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和影调,在布光时均要考虑加置辅光。
辅光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与主光相反的一侧。加置辅光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
,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
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导致造成“夹光”,并出现多余而别扭的阴影。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者将辅光尽量靠近拍摄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3、设置背景光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上,既要讲究对比,又要不失和谐。
拍摄细小物体时,
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当被摄体较大,
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在这种情况的布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两点:
①、主体和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
“并”
的现象?
②、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中央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
对于这两点,千万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相机的感光材料和图像感受器却能忠实地给予记录。
另,对经常
拍摄高调或低调照片
的背景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像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响被摄体的光效。拍摄低调照片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一般而言,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部高一个
EV
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
EV
值即可
。
4、加置轮廓光
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上分离出来。
轮廓光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二个或多个。
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对这些投影的消除或减弱,除了调节灯位外,有时巧妙地借助反光器作轮廓光投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轮廓光布光时还应注意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通常轮廓光是亮于主光的。此外,布光时,应根据拍摄主体的需要选择硬光还是柔光作为轮廓光。柔光的获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伞灯、柔光灯等尽量靠近被摄体,这样才能使轮廓光的亮度高于主光,但这种方法较费劲;另一种方法较简便,只需将扩散片用于聚光灯便可使光柔化。
有一点应当明确,轮廓光并不是每幅画面都必需的光线,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不然,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5、配置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装饰光与辅助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
眼神光、头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6、审
视
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因一时疏忽而导致前功尽弃。
㈡、布光要领
为了取得更好的布光效果,在运用人造光布光时应注意掌握以下一些要领:
1、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扩散程度
光源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源的发光性质,而光源的发光性质又影响到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因此,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的扩散程度就可较好地控制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需要低反差时,光源面积大,并且扩散程度也大,使光的覆盖面超过被摄体;需要高反差时,光源面积要小,并且扩散程度也小,光具有方向性。
2、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
足够的照明亮度可使我们自如地通过光圈来控制所需的景深。虽然在照明亮度不够时可采用延长曝光时间或多次曝光的方法来解决,但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拍摄带来不方便。延长曝光时间容易引起曝光互易律失效,从而导致胶片的颗粒变粗,反差降低,色彩出现偏差;而采用多次曝光则要求被摄体和相机的位置在曝光期间纹丝不动,并且曝光量的计算也较为复杂,拍摄的难度大大增加。
3、选择合适的灯距
首先,灯距的大小直接影响被摄体的受光强度,被摄体的受光强度是按灯距的平方倒数变化,光强受灯距的变化影响非常大。此外,灯距的大小还会影响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当灯距很小,并且光源面积小于被摄体时,光源可看作点光源,被摄体的反差就大;反之,当灯距很大时,光源可看作面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小。
4、尽量少用灯具
布光中,并不是灯具越多越好,如果使用灯具数量过多,不仅使布光显得复杂,而且会带来杂乱无章的投影,而这些投影的消除往往又是很困难的。因此,布光中尽量少用灯具,必要时可选用反光器进行补光。
5、多用反光器
在布光中提倡多使用反光器,除了因为它一般不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投影外,还在于各式各样的反光器能提供不同光性的反射光,易于控制效果。
反光器不仅可作为主光照明,也可对被摄体的暗部作辅光照明,甚至可根据布光需要和被摄体的形状进行“切割”,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进行补光,极好地控制光域。在商业广告摄影中,经常会出现使用反光器的数量多于使用灯具数量的现象。
对一个专业摄影师来说,能否灵活而有效地使用反光器,往往是评价其布光技术是否成熟的标志。
6、恰当地控制光比
布光中的光比控制牵涉到被摄体自身的反差以及画面中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被摄体的质感和细节表现。
布光中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主体宜处理成高调;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当然,一个摄影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创造性地控制光比,以求得布光上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