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from 北大未名【转】



发信人: newforest (木遥·眼睁睁的死去), 信区: AdvancedEdu
标  题: 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6月16日23:44:47 星期六), 转信
(序)

不是想写一篇关于行李准备的清单。这样的文章在网上汗牛充栋,恨不得告诉你不妨把整个家乐福里的东西都搬去美国。我想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我想起了两年前的我。

两年前我对我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地方一无所知,心下惴惴不安。纵然我对待行李的态度一贯是宁缺勿滥的类型,也仍然忍不住四处查看别人都带了些什么,然后一遍一遍问自己这个需不需要那个需不需要,再加上妈妈从旁操心,最后——当然是带多了。

可是另一方面,等我真的开始试图在美国展开的我的新生活的时候,却发现有许许多多本应当在国内做好的事情却没有做——连想都没有想起来过。而且也似乎没有任何文章提醒过我这些事情,仿佛它们都是常识一般。

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传达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赴美行李的准备,并不比各位四年或者六七年前来到北京时的行李准备更复杂。而赴美前夕应该做的准备,又远远超出了行李的范畴。

简而言之,我想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描述一下新生生活的大致模样。至少就我自己而言,在赴美之前对美国生活的想象,要么模糊不清,要么似是而非,要么根本就是错误的。我想尽力澄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提醒一下各位也许忽视的地方。自然,即便没有我的提醒,各位的异乡生活一定也能开展得轰轰烈烈热闹精彩——事实上我常常觉得这才是留学生活里最有趣也最刺激的一部分:从两眼一抹黑开始慢慢理清生活的脉络。不过,反正我此刻闲着也是闲着,所以聒噪几句,想来也是有益无害的。

一、 衣,食,日常消费。

首先我想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请记住,你要去的地方不是西藏,不是老少边穷地区,不是埃塞俄比亚,你要去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你能在北京买到的东西,有99%可以方便地在美国买到。

价钱比较的问题我们呆会儿再讨论。我的意思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不带就最好了。我只是想说,基本上很难找到一样东西是万一忘带了就会给你的美国生活带来很大困难的。所以,放轻松,准备行李是一件很不重要的任务。我很难理解那些在行李里放上一大捆牙刷的人,难道你觉得美国人都不刷牙的么?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必备日常消费品的准备就很简单了:估计一下自己第一次去超市的日子,然后,基本上在这个日子之前你要用到什么就必须带什么。事实上,对绝大多数美国地区来说,这个日子就是你赴美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再次强调,你不是去荒岛或者原始部落里上学。即使你听说自己的学校处在什么玉米地或者沙漠中央,那也不意味着当地连超市都没有。美国是几乎没有城乡贫富差别的,所以,只要当地仍然有美国人幸存并聚居,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认为自己能享受到几乎全部现代文明的成果。如果你还能弄到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那么拜amazon或者ebay所赐,“几乎”这两个字也可以扔掉。美国邮政体系之发达远超中国,你完全不必为自己的学校在地图上看起来远离大城市而烦恼。

所以,所谓的“必备行李”其实就那么回事。你当然可以带上一堆洗发水吹风机剃须刀手电筒过去,不过,说实话,何苦呢?

美国买东西贵啊!有人会说。

那么我们来说说美国的日常消费费用问题。

首先就我本人而言,我生活的城市的物价水平就全美而言是偏高的(洛杉矶),我的工资水平就一般留学生而言是偏低的(每年有保证的奖学金不超过两万)。所以,我想我的意见不至于被当作过于奢侈的想法。

其次,请记住,在接下来的四到五年之内美国就是你的家,那么你对一切消费标准的判断,都会以美国而不是中国的物价作为基准。也许现在听起来还有些奇怪,但是等到真正出国之后至多两个月内,你就会习惯于一切都按照美元来估计,而不会再自动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了。

这是因为,说到底,是购买力而不是直接汇率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况。请记住如下事实:在美国的学校餐厅吃一顿正常的午餐(类似于北大农园的层次)大约需要四到八美元,在美国住一个月的学生宿舍大约需要三百到八百美元,等你买了车之后每个月给车加油要花掉三十到一百美元。这是三项你无可回避的花销。以此为基准,当你听说一个男孩子在美国理一次发需要六到十美元左右的时候,你不应当去想,哇,十美元就是人民币七十多块钱,好贵!而是应当想,哇,十美元还不到两顿学校食堂的午餐,好便宜!(如果在北京,一般来说,两顿食堂的午餐大概是换不来一次理发的。)

听起来有点像自欺欺人?其实只不过是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而已。既然五美元的午餐你天天都要吃(或者自己做饭能省一点点),那么别的东西非要换算成人民币再考虑不是有点奇怪么?

在此基础上比较美国和中国的物价,你会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美国都便宜得多(也许只有书籍是例外)。一台好一点的笔记本电脑只需要花我们这些穷学生不到一个月的薪水,这在国内大概很难想象。一辆不错的德国半新二手轿车也不过需要一个普通研究生三到四个月的薪水,这在国内当然更不可能。当你初来美国,惊讶的看到即使在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密度也远不及中国一个小城市的时候,你一定奇怪美国怎么这么土。等你发现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能用一个月的工资的二十分之一买到市面上随便哪个牌子的最新款手机,你才会明白美国之富庶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当然远远算不上中产阶级,一个月还不到两千块钱(至少我不到),但是请相信我,在美国致富谈不上,基本的物质生活是不用发愁的,为了一条毛巾在中国和美国的差价而耿耿于怀就更用不着了。
废话了这么多,主旨只有一句:凡是美国买得到的东西,大多用不着携带。那到底什么才是美国买不到的东西呢?

首先是药。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药,有些还是中药。准备一个小药箱在身边是必要的。

其次是炊具,主要是指中餐的炊具和筷子之类。其实这一点也因地而异。如果你来洛杉矶这种中国人无穷多的地方,那什么瓦罐高压锅都很容易买得到(其实大多数大城市附近都有中国人开的超市)。如果你确定你热爱做饭而学校附近没有中国人聚居区,那你买锅吧——反正我是来洛杉矶才买的,极其便宜。

当然还有牵扯到中美生活差异的物品,例如电源转换器之类,不赘述。

再次是个人的衣服。这里主要是指携带自己喜欢的旧衣服。也就是说,带什么衣服应该立足于哪些衣服自己喜欢,而不应当立足于哪些衣服在美国买不起。有人曾经告诉我在美国买不到适合中国人尺码的衣服。我以为这个问题一定对我来说特别严重——我的体型即使在中国人中间也偏瘦——可是事实是我几乎没有在美国买衣服时遇到什么麻烦,确实不像身体更壮实的同学的号码选择那么多,可是也完全谈不上有什么困难。说到价钱,美国的衣服并不贵,而且越好的衣服相对而言越便宜。就以仔裤而论,Levis的裤子只要不到五十美元就能买到,即使直接折合成人民币,恐怕也比在国内买便宜许多。因为害怕在美国穿不起衣服而在国内买一堆新衣服带着,这恐怕有点杞人忧天了。

(让我们把账算得更细致一点。比方说,我要去北方上学,需要买一件防寒服。在国内买一件高档的防寒服大约五百元左右,相当于毕业学生平均月收入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在国外买一件高档的防寒服大约需要一百美元到一百五十美元,相当于普通研究生月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可是更关键的是,对大多数北大学生来说,在国内花的每一分钱,基本上都是父母的钱,而出国之后花的钱是自己挣的钱。同样是买一件防寒服,花去父母月收入的一大部分和花去自己月收入的一小部分,哪个更合适呢?)

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关于正装。很多人在考虑出国之前做一身正装带上,对此我很难发表意见(因为我不穿正装),但是我可以提供下列事实以供大家参考:
1. 在美国校园里穿正装的人的比例不会高于中国校园。美国学生的普遍装束是恤衫或者线衫,中国学生喜欢的衬衫夹克之类在美国都属少见,正装则绝无仅有(商学院等也许除外)。
2. 好一点的正装在美国比在中国更容易买到,相对价格也更便宜。当然这里所说的正装不包括唐装和旗袍。至于差劲的“正装”,在美国和在中国一样,都令人联想到体力劳动者。
3. 我来美国两年,没有遇到任何需要穿正装的场合,周围别的院系有时候会有需要正装的场合,请向学长咨询。如果第一个学年没有这类场合,我建议可以不用在出国之前买。
4. 我没见过任何人在任何地点穿过唐装或旗袍,演出除外。

——似乎我一直在刻意泼大采购爱好者的冷水。其实我只是想说,有很多东西我们想当然觉得很必要,其实并不那么必要。当然你一定要保证“万无一失”我也没意见,特别是女孩子们。我认识一个mm去美国念书的时候带了五箱衣服。我只能说……呃……我不太理解女孩子对衣服的心理,嗯。
唯一在美国真正无法像国内一样尽情消费的,是吃。在美国小快餐店吃一顿汉堡或者三明治或者批萨或者墨西哥餐大概要花五到十块钱,好一点的餐厅(有侍者的)大约每人十五到三十不等,环境更优雅一点的也不会超过每人五十(这是基本上是留学生腐败生活的上限)。需要注意的是小费。在这里普及一下小费常识:快餐店(就是像麦当劳一样点菜的时候就交钱的那种)不需要小费。有侍者的饭店需要小费。小费的数额是餐价的15%到20%(一桌朋友一起吃饭只用给一份小费),一般来说给15%就没问题,很正式的晚餐最好给20%。当然小费给多给少全凭自愿,但是在餐厅服务达到基本标准的情况下,给合适的小费是基本的个人礼貌。

给小费的方式:结账时的单子上一般只打印出原价,下面有一栏tip和一栏total都是空着的。如果用信用卡交费,就把信用卡交给侍者,侍者拿着卡去刷,然后拿回来需要签字的收据。自己在单子上签字的时候心算出小费填在tip一栏上,然后把小费和餐费的总和填在total一栏上,签字,自行离开。请注意这个顺序:侍者拿卡去刷的时候还不知道你要交多少小费,所以他只是取得了这张卡的授权。当你离开之后侍者会检查你填写的小费数额,并且按照你填写的金额划账,一般说来不会多划。如果你用现金付款,那么可以直接把相当于餐费加小费的现金直接留在桌子上走人。如果身上没有零钱,就把整钱交给侍者,侍者找来的零钱一定是按照原餐价找的,这时再把小费部分留在桌子上走人。——在极少数情形下餐厅会直接就把小费算在餐费中扣去,这时结账单上会有显示,但是这种强索小费的情况一般很让人鄙视,就像顾客自己不给小费一样是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餐厅之外,别的需要人工服务的场合一般也需要小费,例如食物外卖或者理发,比例与吃饭大同小异,但是多数是直接把小费交给为自己服务的人。

言归正传,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腐败和在北京相比,费用并不算贵。可是钱不是问题,当你懒得做饭又被大同小异的批萨和三明治腻味得要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烧饼油条西门鸡翅之可贵,可是这偏偏是没法带去美国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趁着还在国内,各位尽情的腐败吧!

二、 住与行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也许远比衣食消费更为陌生。大家总是自己逛过超市的,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租房子住的经验吧。

可是奇怪的是,我见过的大多数关于出国行前准备的文章都把焦点放在行李的准备问题上,却鲜少有人讨论关于国外的具体生活状况的了解。而按照我的经验,这恰恰是最可能给自己带来困难的地方。

我仍然记得我最初来到美国的那个晚上,下了飞机已经入夜。师姐的车子向我除了地址之外一无所知的住所驶去,我看着车窗外一个中文字也没有的冷清街道,心里一片茫然。我的住址是个临时的地点,所以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不停的找新的住所。没有手机,不明白公交路线,那段时间吃尽了苦头。——现在回想起来,那也许是极值得回忆的有趣经验,但是如果我在出国前能做更多功课的话,我想那个过程一定会顺遂许多。

所以我想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各位未必了解的细节,告诉各位哪些事情是应当在出国前就利用网络好好加以了解的。我不能保证面面俱到,也不能保证我的经验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有可能有些细节只适用于洛杉矶而我自己不知道),我只希望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

首先是住。无论是学校的公寓还是自己在外面租的私人公寓,一般都分成furnished和unfurnished两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unfurnished,因为一般说来,没有人喜欢睡在别人睡过的床垫上,因为这毕竟是在美国,上一任房客是什么人都有可能。

Unfurnished并不是说完全就是个空房子,只是说卧室里是空的而已。大多数美国公寓——无论是学校公寓还是私人公寓——格局都差不多,有一个厅,厅的一角是厨房,厨房里一般会有冰箱和天然气灶台(无论是不是unfurnished),但是不一定有微波炉。剩下的地方就是私人空间。一般会有m个卧室(一般说来m=1,2,3),每个卧室住一个人——当然也会有人愿意和你share他的卧室,这样子一般很便宜,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然后整间公寓会有n间卫生间(n不大于m),如果n=m,就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的卫生间,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因为可以把各种私人物品都随便放在卫生间里,否则就要和别人share卫生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公寓一般都铺着地毯(满干净的,不要想象成中国常见的那种脏兮兮的油腻地毯),少数公寓是木地板,我没有见过别的类型的地面。

上述的公寓称为mbnb,第一个b是bedroom,第二个b是bathroom。我至今为止在美国换过四个公寓,分别是2b1b,2b2b,3b2b,2b2b。其中3b2b是说有一个人有独立卫生间,另一个卫生间被两人share。如果公寓是1b1b,那么这种公寓也被称为single apartment。如果是1b1b但是卧室和厅连在一起没有隔断,也就是说,其实就是一间大房子,一角是厨房,另一角是起居的位置,这种公寓也被称为studio。1b1b和studio的租金一般大于2b1b或者2b2b的一半,因为整个空间都是自己的,包括厨房在内。

当你来到美国时,有三种典型的居住情况:
1. 你住在直接从师兄师姐那里转租(sublease)来的公寓房间里。因为是转租,所以往往是私下里进行,不签合同,也往往能够得到师兄师姐的照顾,比如说可以有临时的家具用,出门可以搭便车,但是这种转租一般是不合法的,有时候甚至只是住在客厅里(当然是以很便宜的租金)。这种情况没什么可说的,一切都和师兄师姐商量就是了。
2. 你住在当地一户人家自己从自己的别墅租出去的一间屋子里。这种情况比上面的转租更正式,往往也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但是因为有房东同住在一栋别墅里,家具之类的问题仍然很容易解决。
3. 你住的是正式的(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上私人的)公寓里。这种公寓往往是一整栋楼,每一间房间都是用来出租的。我们需要签正式的合同,按时交房租,但并不能随时见到房东。这是留学生最常见的住法,也是对新生来说最麻烦的住法。初来乍到,举目无亲,面对的只是一间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卧室,估计这是很多人来到美国后觉得最困难的一刻。

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尽快联系自己的学长或者朋友,买床买家具,如果第一天来不及做完这些事情就先在地毯上打地铺或者睡在朋友那里。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经历,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然后,更重要的是迅速熟悉周围的环境,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里,知道附近的快餐店或者餐厅在哪里,知道怎么乘车去学校。这三件事情了解了,心里就有了底气,别的什么困难都可以很快克服掉。

这就是我要给各位的主要建议:在出国之前,利用google map事先做好上面三件功课。虽然是纸上谈兵,总比两眼一抹黑要强得多。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美国地址的特点。大家申请过程中一定填写过不少地址,但是多数是学校的校内地址,而不是私人地址。总的说来,美国的私人地址比中国的地址简单得多也规范得多,99%都是下面这个样子:

123 ABC blvd/dr/st/ave, apt 456
Los Angeles, CA xxxxx

就这么两行。第一行里的123是建筑的门牌号,ABC是街道的名称,blvd/dr/st/ave是几种最常见的街道类型,其中blvd是boulevard的缩写,相当于中文的“某某大道”;dr和st是drive和street的缩写,相当于“某某街”或“某某路”;ave是avenue的缩写,相当于“某某巷”(在有些地区ave也可以指大道);其余常见的街道叫法还有way/pl(place)/ct(court)/pkwy(parkway)等等。如果建筑里面很多住户,具体每个住户就由apt xxx来描述,apt 是apartment的缩写,有时候也简写成# xxx。如果建筑本身只包含一户人家(譬如说是个别墅),那么地址里就只有门牌号和街道名,没有apt那一部分。在美国,公共街道上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会在外面醒目的标出自己的门牌号,所以即使正在开车,在大街上找到一个地址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地址的第二行是地域描述,前一半是城市名,注意这个城市指的是county(郡)的下一级单位,往往不大,例如洛杉矶郡就包括了los angeles市、santa monica市、culver city市等等很多小城市,而且这些城市往往完全连在一起,很可能一街之隔就是两个不同的城市。所以一个人可能对你说他住在洛杉矶,但是地址里却不出现los angeles字样,因为洛杉矶郡包含了十几个小城市,其中只有一个叫los angeles。第二行的后一半是州名缩写和zip code。在美国zip code非常重要,甚至往往被银行等单位用来识别身份。查询天气时也只需要输入当地zip code就可以了。

各位在出国前一般说来总是能知道自己未来居住地的确切地址,那么,务必请通过google map了解一下这个地点周围的地理情况,包括附近的主要街道名称,住所和学校的地理位置关系等等。然后可以利用google map的搜索功能得到附近的超市、快餐店等信息。搜索超市时,请先向学长打听好当地的大超市都叫做什么名字,保证自己搜出来的不要只是一间只卖矿泉水的小商店。就洛杉矶来说,最大的几家超市分别叫做ralphs, cvs, Albertson, long drugs等等,这些超市的分布密度很大,一般来说洛杉矶市内任何地方步行十五分钟至少会有这些超市中的一家,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24小时营业的(小超市则未必)。最好打印出一份包含住所和附近超市以及街道名称的地图来随身携带,会给自己头几天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最后一个问题是交通。公交系统的发达程度在美国因地而异,在东部很多地方公交系统相当重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诸如洛杉矶等西部城市,城市交通的主流是私人驾车,公共交通只占有很少的比重。而且请特别注意,在洛杉矶这样的城市里是没有北京那种出租车的。在洛杉矶出租车只能通过电话预订,不能在街上招手停车(事实上街道上一般来说也几乎看不到出租车),而且出租车的价格极其昂贵,坐一次可能要五六十美元。所以很多留学生(包括我)在洛杉矶生活了很多年,一次出租车也没有坐过,这是和北京最大的区别之一(以上关于出租车的情况未必适用于别的城市特别是东部大城市,请自行向学长查询)。

我没有在美国坐过地铁(洛杉矶只有downtown附近有一小片区域有地铁),所以我下面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美国的自行车和公交车系统。我的介绍只基于我在洛杉矶的经验,不能保证适用于全美。

首先,在大多数城市的街头是几乎看不到自行车的,校园里会常见一点。自行车在社会上更像是一种运动方式而不是出行方式(类似于北京街头的轮滑)。在美国,骑自行车需要带头盔,车上一般会安装前后车灯,自行车在大多数街道上和汽车共用车道(这一点使得自行车行驶比北京危险得多),少数车道上有专用道。自行车和汽车一样遵守汽车的交通法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美国交通法规这四个字的分量可和北京完全不同。比方说,几乎没有任何行人会闯红灯(在东部城市或许没有这么理想),所以,汽车司机在绿灯通过十字路口的时候会默认另一个方向上没有人闯红灯,也就根本不会减速。所以如果有人骑着自行车又闯红灯,如果在北京他会被司机骂,如果在美国则很有可能会被刹不住车的司机直接撞死……当各位来到美国之后就会很惊奇的发现,原来传说中的所有行人不管有没有车都安分守己的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形真的司空见惯。然后等回到北京之后又身不由己的开始闯红灯,就像我一样。

总的说来,在买自行车的问题上不妨征求一下学长们的意见,如果当地交通状况合适,买一辆自行车会在一开始还没买汽车的时候提供很大帮助。我就买过一辆,将近200美元(这边所有的自行车都是变速车),骑起来非常舒服。

后来被偷了。

其次讨论公交车,美国的公交车和北京公交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下面几点:

1. 国内往往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公交公司。美国一个地区通常有若干公交公司同时运营,各家公司有自己独立的公交路线编号。例如ucla附近有bigbluebus,culvercity和metro三家公交公司,当我们说ucla附近的6路车时,必须指明是哪家公司的6路车。同一家公司内部的公交换乘往往是免费的(但是只能换乘一次并且不能用来坐往返车)。不同公交公司间的换乘也往往比独立买两张票要便宜,具体收费方式请查询各公交公司网站。

2. 公交站牌的设立方式和国内不同。并不是每个站都有特别的站名,多数情况下公交车的车站总设立在两条街道的交点处,例如设在wilshire blvd和westwood blvd的交叉路口,那么站名就叫作wilshire and westwood。只有当某一站经过某个特殊的地点时才会以该地点来作为站名。不是每一站上都有写着全部站名的站牌,只有大站(多数是重要干道的交叉路口)才有附带行车路线的站牌,而且这个行车路线也往往只是一个简略的草图。多数小站只有一个画着公交车所属公司标志、写着 bus stop字样的牌子,甚至连这是几路车的车站都不标明。这意味着如果你不事先了解公交车的行车路线,当你来到车站以后是完全无法判断你该等什么车的。要了解一辆车的行驶路线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各公交公司网站查询(一般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一是在该公司的每辆公交车上有该公司的各路(不限于你所乘坐的那一路)车的行车路线手册免费领取。

3. 公交车依照时刻表运行。不同公司的公交时刻表详略程度有所差别,例如只给出大站的经停时间,或者给出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发车频率,但一般说来公交车会严格依照时刻表运行,在没有突发交通事故的情况下误差一般不超过五分钟。时刻表可以事先查询。

4. 公交车只有在看到街边有人在等车时才会主动停车,如果乘客要下车,需要告知司机下一站需要停车,告知的办法是拉动车厢内部两侧的警铃绳或按动警铃键,这时司机前面会显示出stop requested的字样,司机就会在下一站停车让乘客下车。

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例如美国的公交车未必能够保证覆盖全部城区,公交车一般都很不拥挤(至少在洛杉矶如此),车上设有专门的残疾人位等等。我的建议是,首先向学长或者学生会查询你的学校周围的公交车(包括地铁)运营情况,然后去各公司网站上查询公交路线网,熟悉自己将要乘坐的车次路线和费用,最好也把重要的路线打印一份携带。

不要像我刚来美国时一样,第二天一大早要去学校,东问西问才找到车站,对着看不懂的站牌发愣。好不容易等来一辆车,上车问了问司机确实能到学校,可是又不知道该交多少钱,也不知道哪一站下车。后来看到车上有很多学生模样的乘客,心里猜测大概和他们一道下车就对了。于是坐啊坐啊,身边一个一个乘客都下车了,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惴惴不安,然后终点站到了,茫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好下车。

结果……也就到学校了。

三、 银行,手机,SSN

银行、手机和SSN差不多是每个新留学生来到美国后最先要面对的几样繁琐事务。这些事务当然不可能在出国前就予以办理,可是有些背景知识先了解一些总是有好处的。

首先是SSN(社会保险号码, social security number, 有时候在美国人的口语里简称为social)。SSN的办理过程需要同自己系里的小秘进行讨论,此处不再赘述。我只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号码本身。SSN是每一个在美国有合法工作的人的重要身份识别号码,一旦拥有,终身不变(即使中途失去工作甚至离开美国)。SSN保存着个人的信用记录以及重要的财务信息(例如是否按时纳税,是否曾经破产等等),如果没有SSN,很多别的东西的申请(银行帐号、手机开户、州ID、驾照等等)都会受到影响。一般说来有TA或者RA的F1学生都能立即申请到SSN,只拿fellowship的学生因为不算有工作,则往往只能申请到ITIN(Individual Taxpa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作为代替,这当然给一部分学生带来很大的不便。就我周围朋友的经验而言,没有SSN的学生可能可以试着去申请做reader(即批改作业,可以在自己系,也可以在兄弟系)或者office assistant之类的工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做了这类工作就算雇员,可以申请SSN。因为SSN只要有了就不会消失,所以只要做一次就一劳永逸了。

SSN是一个全国唯一的九位数号码,格式是xxx-xx-xxxx,申请到的SSN是印在一张淡蓝色的小卡片上的(至少加州是如此),这张卡片需要保存仔细,切勿丢失。只有极少数几种情况需要出示SSN卡片原件给别人看(例如在加州申请驾照时需要),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能背出号码就可以了。号码本身是重要的隐私信息,不要轻易透露给别人,特别是不要在电话上透露给别人。有时候在和银行或者手机公司通电话的时候对方需要核实你的身份,需要你报出SSN的后四位数字,但是基本上不可能需要你报出完整的SSN。如果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无论对方自称是什么身份,如果对方要求你报出完整的SSN,一般都应当拒绝。如果确有事务性的需要,可以挂断电话后使用自己知道的对方公司的客服号码重新打给对方。

需要提供完整SSN的场合一般包括:填写政府部门的表格(主要是税表),填写公寓租赁的表格(这是因为公寓租赁是个人信用活动的一部分,按时交纳房租有助于个人信用的提高),填写各种银行帐号和电话帐户的申请表等等。我不能保证没有别的场合需要提供完整SSN,但一般来说请保持足够的警惕。如果要在网上填写SSN,请确保网址是由自己输入的(而不是打开别人来信里的链接),并请确保网络浏览器有合适的安全设置(后面会进一步讨论网络诈骗问题)。

说明一下,SSN并不是身份证号码。在美国是没有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的。通常各州会有自己的州身份证(州ID)。如果一个人持有某州颁发的驾照,那么驾照一般说来就起到了州ID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不会驾驶,他也可以直接申请普通的州ID。以加州为例,驾照和普通的州ID都是在机动车管理局(DMV)申请,看起来也几乎一模一样。一个人刚来到美国,只要拿到了SSN一般说来就可以申请州ID了。如果后来学会了驾驶,可以进一步申请州驾照。详情请参阅各州DMV网站。

其次是银行。这又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即帐户和信用卡。信用卡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刚去美国就申请到,常见的情形是在三个月之后才有足够的信用记录拿到自己的第一张信用卡,到那时各位应该已经开始适应美国生活,所以此处不赘述。只提醒一句,尽量申请知名的大公司(随便问问学长或者美国朋友就知道什么是知名大公司)提供的信用卡,不要相信小公司的广告(这些广告多数以“我们不在乎你的信用记录”为诉求),申请小公司的信用卡未必会有什么危险,但是这些信用卡一般额度很低(低于五百美元),而且伴随着种种苛刻的条款(高年费等等)。不妨耐心一点,很快就能拿到大公司的好信用卡了。

银行帐户则是头几天就可以申请的。有些银行要求申请账户时必须已经申请到SSN,有些则不用(但一旦申请到SSN需要立刻告知银行)。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一家银行的账户包括check account(支票账户)和saving account(储蓄账户)两个部分,这是和国内的账户不同之处。这两个账户是统一管理的,你可以自己随意把钱在这两个账户之间倒来倒去,没有手续费,称为内部转帐(有些银行会有次数限制,例如每个月内部转帐不得超过六次)。两个账户的区别是saving account有利息,但不能直接提款,check account可以直接提款,但没有利息。所谓提款一般包括给别人写支票和自己从ATM机器上取现金。saving account因为不能直接提款,所以钱放在里面比较安全,check account就不那么安全(比如ATM卡有可能丢失),所以一般来说大家的做法是把自己存款的主要部分放在saving account里,而只在check account里面放一小部分钱(例如五百美元)。一旦自己从check account里提了一部分款,随时可以通过登陆网络银行从saving account里面转帐过来补充。

申请帐号的时候一般就同时申请了同check account相挂钩的ATM卡,有时也称为check card或debit card。这张卡的用法和国内通行的借记卡没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事先在网上查询自己学校附近有哪些银行有ATM机,从而决定在哪家银行开户。

提款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是给别人开支票。在开户的时候银行会给你一本或两本支票簿(check book),每本一般有25张空白支票。支票簿用完了可以再向银行索取,但要交一定工本费。给别人开支票是通常美国人之间现金往来最常见的做法。支票(check)和现金(cash)的区别在于支票更安全,例如我要给某人500块钱,如果我在身上携带500元现金是很危险的事,可是我携带一张给该人的支票则完全没有危险,因为我在支票上写有对方的名字,别人即使拿到也是废纸一张。另一方面,丢失空白支票则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拿到这张空白支票的人可以随便开一个数额写给他自己。虽然支票上需要签名,但是银行并不会(也不可能)仔细核对每个签名是否伪造。所以空白支票簿请勿随身携带,万一丢失需要及时挂失。至于如何填写支票和如何兑现支票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事情,各位可以在拿到支票簿后请教一下学长。debit卡和空白支票簿往往在开户后一两周内寄给你(支票簿上需要打印你的个人信息,所以不可能当时就取到)。如果你暂时没有固定的地址,可以要求银行把卡寄给你开户的分行,然后到时候自己去取。

需要提醒的是,前面已经说过支票里的钱只能从check account里出,所以在给别人开支票的时候请确保check account里有足够的钱,否则银行会罚款(至于罚款之外这笔钱到底怎样划账,请查阅自己的银行在开户时提供的用户手册)。

其余的事情大多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每家银行都允许你建立网络帐号来管理自己的银行账户。个人工资也可以申请直接打入银行账户(称为direct deposit),具体申请办法请询问自己系里的小秘。在申请direct deposit的时候需要知道自己的帐户号码(注意check account和saving account各有各的帐户号码,你可以自己选择把工资打入哪个账户,然后采用相应的号码),还需要知道一个叫做routing number的九位号码,这个号码是用来识别银行的。这三个号码都可以在开户时拿到的一大堆材料里查到。Check account的号码和routing number一般还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支票上看到(印在支票的最底部),详情请查阅银行网站。在申请direct deposit的时候往往还需要知道开户行地址,一般也可以在支票上看到。

有了银行账号就应该尽快把自己随身带来美国的现金存起来了。真正的美国生活开始之后,现金是很少用到的。银行卡和支票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有人会问到底带多少钱去美国合适,以及钱怎么携带比较好。首先,我的个人意见是带现金就可以,不用办旅行支票。因为从一下飞机开始就要花钱,而弄明白支票怎么兑现却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当然带现金需要自己小心谨慎。如果你的国内信用卡可以国际支付的话,应该考虑带上以防万一。

至于带多少钱才够,取决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我只提醒一下一开始有可能需要的花销(以全奖学生为例):

如果你在家里还没有在网上付过那边的房租,那你刚去就要付房租,而且往往还要付一笔相当于一个月房租的押金。也就是一下子付两个月房租。这笔押金要到退房时才退还,而且有可能会拖延一阵子才退还(如果是私人公寓的话)。

如果你的公寓里没有家具,那么置办全新的基本家具大概要花三百块钱以上。Moving sale会便宜一点。

如果你想要尽快买新电脑,大约需要一千元左右。

如果你要在还没有SSN的情况下办手机,可能需要五百元左右的押金。

你需要检查一下你什么时候能拿到第一笔的工资,一般说来往往要等到第二个月的开头才能拿到。所以有可能在你拿到第一笔工资之前你还要承担头一个月的生活费,并且有可能还要再多付一个月的房租(如果房租是每月一号付的话)。

另外还可能有别的花销,因为总会有些意外情况出现。预算不应当紧张的一分钱都不剩。

总而言之,记住宽备紧用四个字。否则刚去美国人生地不熟,遇到财政问题是很麻烦的。

还要提醒一下关于网络金融诈骗的问题。在美国,网上金融活动在个人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请格外警惕利用难于察觉的细节差异来进行诈骗的网站。例如,一种常见的诈骗方式是你收到一封你的银行——例如citibank(花旗银行)——的来信,告知你的帐户近期有可疑的资金流动,需要你登录网上系统进行查对。信中给出了链接,链接可能是形如citibank.xxx.com的形式(懂得域名原理的就会明白这是xxx.com的子域名而不是citibank.com的子域名),也有可能看起来就是www.citibank.com的形式,但是当你点开这个链接的时候却被导向另一个网站(这是因为一个链接的显示文字可以和实际指向地址不同),这个网站看起来和你熟悉的citibank的网站一模一样,于是你输入了账户名和密码——然后诈骗就成功了。结论是:处理财务事务时,自己输入网络地址来登录网站,永远不要进入陌生人给你的链接。

有了银行卡,就可以方便的购物了。生活中的购物场所绝大多数都允许划信用卡。Debit卡上面如果有VISA或者MasterCard的标记也可以作为信用卡来刷(和真正的信用卡的区别是当时就要从自己的帐户里扣款)。刷debit卡的时候刷卡机或者收银员会问这是credit card还是debit card,如果按照credit card来刷就不需要密码只需要签名,如果按照debit card来刷需要输入PIN密码。如果是在网络上购物,同样可以把有VISA或者MasterCard的标记的debit卡当作信用卡来使用,卡的正面的16位数字就是卡号。但是要提醒的是debit卡不如真正的信用卡那么安全,因为信用卡购物本质上是暂时“花银行的钱”,所以有了购物纠纷可以联系银行进行申诉,debit卡是直接划自己的钱,有了纠纷要解决就难得多。所以碰到不熟悉的购物网站心里没底,可以让学长帮忙用信用卡买,然后写支票还钱就好了。

最常见的购物网站当然是amazon,可是大家更常见的做法是不主动去某个网站购物,而是让专门的价格比较网站来告诉我们某样商品在哪个网站最便宜。例如购买电器时可以先去www.bizrate.com,找到你要购买的电器和型号,它会自动列出所有的常见购物网站里该产品的价格,并且还有该网站的顾客评分,你可以在评分比较高的网站里选择最低价的一家购买。如果你输入自己的zip code,这家网站还能算出大概需要的邮费。类似的网站还有google旗下的google product。如果购买学术书,也有类似的价格比较网站www.campusi.com

其余的常用网站还有:
www.cnet.com(各种电器型号的介绍,比较不同型号的电器功能上的差别。)
www.dell.com(留学生最常见的购买PC机的方式,可以自定义配置,有点像攒机的感觉。)
www.dealsea.comwww.deal2buy.comwww.fatwallet.com(三个张贴最近哪里有什么商品打折的网站。)

购物之道,博大精深,留学生中有不少都是此间高手。各位不妨多向学长打听,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说一说手机的问题。至于住宅固定电话的开通和水电煤气网络一样,算作公寓的utility,需要和公寓管理人员研究,所以此处不予讨论。

美国的手机和国内的手机的主要区别在于:

1. 美国手机开户比国内更为正式,不存在北京那种二十块钱随便就能买号的情形。在美国手机开户一般需要SSN,有些公司允许没有SSN的情况下开户,但须交纳一定押金(例如500元),这笔押金一般会在一年或两年后以预交话费的形式归还。即使在没有SSN的时候开了户,一旦申请到SSN也需要马上告诉手机公司。按时交纳手机话费是提高个人信用的途径之一。

2. 美国各地都有若干家主要的移动电话运营商互相竞争,例如Cingular/T-mobile/Verizon/Sprint等等。这些运营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信号优劣程度,请向学长咨询当地的主流运营商。不同的运营商会推出各自的不同档次的plan。一个典型的plan一般以如下形式出现:每月交纳一笔固定的月费,然后得到一个每月的工作日通话时间额度,只有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通话才记入这个额度。每月不超过额度的通话时间不会另外计费,超出额度的通话时间会以较高费用额外计费。除周一至周五白天以外的时间的通话记入另一个额度,这个额度往往极为充裕(有时甚至就是无限),一般不会超出。另外不同的运营商还会推出各自的额外优惠如family plan等等。举例来说,我自己的手机是洛杉矶的Cingular手机,我采用的plan是每月50元左右的月费(税后),450分钟的工作日通话额度,5000分钟的其余时间额度,另外Cingular有两项很好的优惠,一是Cingular手机之间通话免费,二是每月用不完的工作日额度可以累积(roll over)到下月使用。我的实际使用情况是每月工作日额度一般能用掉50%到80%,并且由于有前月累积,从未出现过超额通话的情形。各位可以自己在网上查询当地手机运营商提供的plan。

3. 短信额外计费,并且收发均计费(一般是一条一角钱)。所以在美国很少有人发短信。取而代之的是语音信箱服务。几乎所有的手机上都提供此项服务,即无人接听时会自动转入语音留言。

4. 手机号的格式看起来同住宅电话完全相同,都是1-xxx-xxxxxxx,拨号的时候国家区号1可以不拨,但后面的三位地区区号和七位电话号码一般都要拨。大多数手机都不存在长途的问题,也就是拨美国境内任何号码都同样计费,有些服务商还提供免费外地漫游(roaming)。

顺便说一下给国内打电话的问题:拨打国际长途需要购买长途电话卡,拨电话时,先拨电话卡的电话(往往是一个当地电话),然后按照提示输入电话卡的密码,然后输入国内电话号码,输入格式是011-86-区号-电话号码,注意不能遗漏前面的011。长途电话卡可以在中国城很多街头报刊书店购买,也可以在网上购买(例如www.ecallchina.com ),购买方式和通常的网络购物类似,没有信用卡用debit卡代替就可以了。

5. 手机缴费完全在网上进行。每月会有帐单,登陆手机网站用银行帐户或者信用卡付费即可。

6. 各家公司都有遍布各地的营业网点办理开户。第一个月需要交一笔额外的手机开户费。至于手机电话本身则相当便宜,多数会在开户时附送或提供大额优惠购买。如果愿意用自己以前的旧手机,可以去办理手机开户的网点咨询如何带机入网。不同开户网点(而不仅仅是不同手机运营商)有不同的手机购买优惠,可以咨询学长哪里最划算。注意有些手机运营商的手机不是机卡分离的,即以后不能换用别家公司的sim卡。手机丢失后可以去开户网点咨询,一般会以比较优惠的方式获得新手机。

最后讨论一下账单(statement/bill)。在美国每月会收到大量账单(手机/电话/煤气/水电/银行账户/信用卡……),为了避免被纸信淹没的困扰(也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公司都提供电子帐单的选项,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出或直接登陆网站查询。但是很多时候申请信用卡时银行却会要求你提供电话或水电的账单原件以核实你的住址信息,所以一般会在身边保留一些纸质账单备用。账单会列出当月消费的明细(电话账单上会列出每一次通话的详细信息),付费方式可以选择给公司邮寄支票或者网上电子付费,多数情况下大家都采用后一种方式。

尽速办理手机对能够方便的开始美国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大家是没有住宅电话的(我至今都没有),手机就成了唯一的对外联络方式。有了手机,各位或多或少就能找到一点国内生活的感觉了——除了需要适应没人发短信聊天的事实以外。

四、预习美国

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在出国前的最后日子里还应该准备写什么。我的建议是,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学点英语。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马上就要去美国了,干嘛在国内学阿,事倍功半的。

我当然不是建议这时候再去做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我是说,不妨抓紧最后的时间,预习(也可能是复习)一下在美国生活中实实在在会马上用到的英语,而不是考试中的那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需要买一双拖鞋,就跑到一家大超市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想找营业员问一问又很快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拖鞋”这个词怎么说。

(各位都能在不被提醒的情况下主动想起来么?)

这其实是平时英语学习的一个死角。我相信肯定有很多词汇量超高的大牛,可是我也相信有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烂——我可以保证托福阅读几乎不错,但是我不能保证生活里需要用到的词统统背过。就算见了面认识,主动去说又是另一码事。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总被告知动词是最需要花功夫学的。问题是实际生活中一个动词想不起来了总能找到替代说法,名词呢?我总不能现场造词吧。

各位只要认真的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生活里有大量的针头线脑是平时从来不去留意的。一旦进入一个绝对的英语环境,你会很快感受到一种解释都无从解释起的郁闷……不会说就是不会说。订书机怎么说?订书针呢?螺丝刀?手电筒?饭盒?枕头?被子?鞋带?手套?透明胶带?隐形眼镜?笔筒?变压器?剃须刀?各位都能在口语环境里很快反应出来这些词的英语说法么?

如果进入一个餐厅里,餐巾纸怎么说?吸管怎么说?侍者问你鸡蛋喜欢怎么做,怎么回答?hash brown是什么东西?clam chowder呢?我第一次去pizza店里吃快餐,菜单上满眼的pepperoni/pasta/spaghetti……郁闷的指了指一个看起来不错的pizza,又要了一份salad,师傅问我是要garden还是caesar,%&$@!#^*%#!随口说garden,师傅又我喜欢哪种dressing……dressing是什么?沙拉还要穿衣服?

(类似的问题还有看病。喷嚏怎么说?哈欠呢?腹痛怎么说?溃疡呢?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医生叽里呱啦诊断了半天却一个字也听不懂了……)

这其实是每个刚来国外生活的人的必经之路,如果在国内就看过很多的日常生活类美剧,问题也许会有所缓解,如果英语差劲如我,大概就只能一点一滴的摸索。胆大心细脸皮厚,慢慢自然就能如鱼得水起来。可是如果事先在这些问题上下点功夫,我相信这个过程会轻松许多。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签名。在美国,无时无刻不需要签名,而多数中国学生是在第一次被要求签名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怎么签过名。需要说明的是签名本身只是一个标识身份的符号,本身不一定是英文,用中文乃至用一朵花作签名都可以,只要保证一致性就可以了。如果用英文作签名,请不要用规范的英文字体以防止被模仿。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从现在才开始打算采用一个固定的英文签名,就提前开始做一点练习,一般说来新的签名样式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如果到美国才开始用英文签名的话,很可能会造成前后签名不太一致的情况。        

最后也是最没办法预先下功夫的当然是口语和听力。美剧也许有用,可是毕竟时日无多,我只能说,事已至此,凭着大家在英语课上积攒的底子,一头跳进英语的汪洋大海里慢慢练习吧。有一个学长曾经告诉我,练听力和口语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美国打客服电话,我深以为然。在美国各种服务业公司(银行/手机/公寓物业/网络购物……)都有客服电话系统,一个电话打过去,什么手势纸笔都帮不了你的忙,只有纯凭着嘴巴和耳朵全力以赴。我仍然记得我刚来美国时打过的一个客服电话,那头的CSR(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接起电话来,核实了我的身份之后很快的叽里咕噜说了一句话,听起来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听不懂。

CSR:&%^$&%#*^%¥……

我:……Pardon?

CSR:&%^$&%#*^%¥……

我:……Pardon?

CSR:&%^$&%#*^%¥……

我:……I’m really sorry but I cannot understand you. Pardon?

CSR:DID–YOU–HAVE–A–GOOD–DAY–TODAY?

我……

有些事情虽然事后回忆起来很好玩,可是……如果我当时不那么糗该多好啊……

五、 结束语

我来到美国的第二天中午,就和另一个同来的同学一起找到了SMS94级的大师兄,同时也是UCLA最后一年的PhD学长。满肚子自然有一肚子的问题要问,可是又不知从何问起。

师兄在桌子上铺开几张白纸,一条条开始讲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的事项。一边讲,一边在纸上写下要点,一口气写满了三张纸。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几个同来的中国学生结伴,一起去办SSN,一起去银行开户,一起买手机,一起走好几站路去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很远的一家Mall,帮一个gg给他mm买礼物。我们互相交流乘公车的心得,互相打听支票的写法,互相介绍餐厅里那些没听说过的墨西哥食物究竟是什么味道。再后来,我们开始在网上找二手车,买车,学车,再后来,有新生跑来向我们打听:“SSN去哪里申请啊?”

于是我就产生了想把师兄当年做的事情以一种更仔细的方式再做一遍的念头。这当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正如我在一开始所说的那样,自己从无到有在这片新大陆上建立自己的新生活,这本身就是极有趣的经历。可是另一方面,我也仍然记得自己当时心里曾经有过的踟蹰犹豫,忐忑彷徨,我相信我是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各位即将踏上彼邦国土,这好像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你们会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从生疏到漠然,从激动到厌倦。你们会一点点的看到这个和祖国迥然不同的国家的伟大和陌生,会看到某些全新生活方式的模糊身影。你们会从新生变成新生口中的学长,你们会觉得美国也不过如此。

可是你们一定会记得刚刚来到美国的那段时间。无论往后你们走上什么道路,回国、工作、改变信仰,无论你们是否觉得出国是正确的选择,你们都会记得在一开始你们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打开生活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这一趟飞越重洋之旅最精华的意义之所在:在陌生的环境里挖掘自己的潜力,去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

所以请鼓起勇气来,无论你准备的是否充分,一旦上了飞机就没有退路,你得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竭尽全力地证明自己能够应付这个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你们必须成功,而且必将成功。

这会是走过这条路的每个人生命里最值得回忆的片段之一。

而在那一切开始之前,请多珍惜最后的这段日子吧。多花些时间给这座你钟爱的园子,以后你只是一个拿着校友卡的过客。多花些时间给自己的父母,以后你再也不会有这样大段的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多花些时间给自己记忆中一切难忘的角落吧,以后它们都只是你行囊的一部分。

至于未来,就在那儿。

祝各位一路顺风。


posted on 2007-08-10 22:00 XiaoLi 阅读(1851) 评论(4)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Others

评论

# re: 【收藏】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from 北大未名【转】 2007-08-28 00:48 姜利阳

用户体验不好,弹窗, 满篇的广告联盟广告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收藏】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from 北大未名【转】 2007-09-09 00:21 彭俊

突然对美国这个地方N感兴趣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收藏】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from 北大未名【转】 2007-10-04 10:05 千里冰封

看得心花怒放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收藏】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from 北大未名【转】[未登录] 2008-10-16 14:56 哈哈

i speak english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收藏】写给即将赴美的朋友们 from 北大未名【转】 2009-04-26 18:27 Zacharay

来瑞典留学更郁闷,英文再好有时也很无奈,关键时候,拥有哑剧演员的艺术细胞很重要~囧~北欧的国家英语档次和咱们其实差不多,  回复  更多评论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公告


文章发布许可

本站作品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
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
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Books I've Translated

《精通Nginx(第二版)》

精通Nginx(第二版)
《云计算:原理与范式》

 云计算:原理与范式

《SQL技术手册(第三版)》
SQL技术手册(第三版)
《MySQL核心技术手册(第二版)》
MySQL核心技术手册(第2版)
《RESTful Web Services中文版》
RESTful Web Services中文版

导航

留言簿(2)

随笔分类

搜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