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聊天:Web 2.0技术与带来的新机遇
到现在为止,Web 2.0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人都可以评论Web 2.0,每个人也都可以给出自己的概念,且听听网友们是如何谈论Web 2.0的:
我们谈论的Web 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 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
——网友甲
我认为Web x.x是人们为了区别不同时代Web的发展而使用的,而这些概念也是经过归纳出来的结果。抓住对方向,如Wikipedia中所提到的朝互动及社会网络的方向发展,不论应用何种技术,只要能达到目的都是很好的。甚至作为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不去理会Web x.x的讨论,因为我们都已经在使用这些技术或网站了。
——网友乙
Web 2.0是用来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东西,不是用来招商引资、搭台唱戏的东西。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采取与用户互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互联网创造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潮。在这种思潮之下,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出现,一些古老技术重新焕发了生机。随便你怎么表述这样一种现象,但现象本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管是叫它Web 2.0,还是社会化互联网。
——网友丙
等等一切还有更多关于Web 2.0的讨论,究竟它代表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邀请了IT界的一些技术专家与评论家如Donews网站总编辑洪波,Dearbook网站总架构师曾登高及IT技术专家霍炬等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在本期的光盘中我们将与大家分享相关的视频资料。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三位在Web 2.0上相当有经验的嘉宾,中间这位是洪波,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说Keso的话,大家可能会很熟。坐在左边的是365KIT的霍炬,他们在Web 2.0的圈子中的应用也是很好的。离我最远的嘉宾是曾登高,是我的同事,他在天天网摘,365key在国内互联网上的应用是比较领先的他,也参与了今天的聊天活动。
今天聊天的主题是Web 2.0,聊它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第一阶段,什么是Web 2.0?它的定义怎么下呢?我也看过很多文章,但我不知道什么是Web 2.0。请洪波给我们介绍一下。
洪波:大家谈到Web 2.0的时候,大家通常会举一些例子,这个网站是Web 2.0,那个不是。有一些特点可以列出来,以用户为中心,参与式,利用集体智慧等等。
曾登高:洪波讲到它的一些特征,Web 2.0应该是一个新兴的网络应用总称,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基于微内容的自下而上的总称。微内容就是大家用到的比较细的信息,比如说图片、网页等等。
主持人:Web 2.0是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Web 1.0是什么,请霍炬给我们说说。
霍炬:过去网站发布,用户获取的时候,用户没有控制能力,网站发布什么你就读什么,这种模式可以说是1.0吧。
主持人:Web 2.0和1.0的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洪波:我觉得区别很多,用户成为互联网中心地位,用户自己产生内容、共享内容,这些是在以前的互联网上比较少见的。另外还有就是趋中心,像大的门户网站集中了互联网上的很多资源,让用户在互联网上不重要。而Web 2.0把用户凸显出来,让用户发挥集体力量,提供只有以前由专业人士提供的东西。
主持人:Web 2.0是用户的概念?还是媒体的概念?还是其他的概念?
洪波:我认为是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在技术上会有一些新的重点,或者是新的思维方式,它并不是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在1.0时代就存在了,但有新的观念来指导,我在后面也会谈到,原来的技术比如说RSS这种技术,原来是作为门户网站或者是重要的媒体网站向用户推送内容的,而现在的RSS是用户来使用,他自己的Blog都可以通过RSS输出,这种技术的使用方式不一样了。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霍炬,霍炬在开发界已经有十年的经验了。Web 2.0对你的技术开发有什么样的冲击呢?
霍炬:技术本身没有变化。但有这么几点:以前技术是提供给网站用的,而不是给用户用的。我们现在是开发给用户用。另外一个区别是,过去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而现在用户用得多了,我们后台做的事情也多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技术的重新组合。
主持人:Web 2.0和论坛有什么概念上的区别?
曾登高:大家有一个误解,因为这个论坛也是个人的参与,共享内容,是一种循环体系在运作,Web 2.0很多是以用户为中心,这是原来的论坛所不具有的,以前的论坛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靠版主维护,靠社区有几个积极分子去煽动一些话题和事件,而Web 2.0不存在这样的版主和这样的概念,他更多的是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是一个平等的概念,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主持人:这样是不会带来一个问题,互联网的信息会比较泛滥?
曾登高:微内容是不断产生的。网上会有很多无聊的信息发现,但我们通过用户认证的机制,然后把有价值的东西甄别出来。
主持人:我刚才在准备活动的时候,Tim Berners-Lee发表过一个文档,在我的打印版本里面有26页的打印内容。他做了一个Web 2.0和1.0的对照表,我认为洪波曾经也引用过这个文档。比较有趣的是两个应用,一个是大英百科在线,一种是维基百科。同样都是百科,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洪波:原来大家觉得百科全书是请各个专家撰写词条,因为专家最了解所撰写的领域内容,现在很多人就会发现,很多专家实际上就在普通的群众当中,他们在某些方面会非常精通。他们的能力不次于专业人士,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每个人撰写自己擅长的领域,最后就形成了维基百科。专家撰写一个词条,这个百科全书发行了,这个版就没有办法修改了。维基百科是在不断地修改完善过程中,原来大家认为只有专家的东西才是权威的,那天我看到全球的新闻源这种网站,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中已经包括了维基百科,它在第八位。大家也认可了它的价值,虽然是业余人士撰写的词条,但价值一点都不业余,非常专业。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说,维基百科是基于草根的东西。
洪波:可以这么说。但还是会有人去看大英百科,两种方式并不冲突,维基百科大家都可以去看,但也可以去修改,可以参与到百科全书中去,这样有一种自豪感。
曾登高:维基是与时俱进的,就像Web 2.0定位在Wiki里面已经变了好几次了。
洪波:如果等到它列到不列颠百科的话,还不一定什么时候看到。
主持人:如果每个人都添加东西的话,会不会出现垃圾的内容呢?
洪波:参与的人越多,质量越高。Wiki百科有过一个记录统计,一个垃圾信息进去之后,马上就有人把它删掉。
主持人:我们来看看Wiki技术方面的话题,我觉得很疑惑的是它每个页面都会编辑,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编辑同样的页面,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洪波:随着对它编辑的人越多,对版本的控制,谁的发布在后面谁就是最终的决定词条。霍炬:合并这些东西还是有很多专家参与。
主持人:有很多网友说还是没有给Web 2.0下定义。我想这等到今后Web 2.0真正定义的时候,再看吧。
洪波:Web 2.0永远不会有定义,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主持人:那会不会有3.0?
洪波:现在Web 2.0还没有穷尽呢,2.0的时候还没有完全,你怎么会知道3.0呢?曾登高:有很多东西在不断丰富,这个丰富的过程也是造成Web 2.0不好定义的原因。
主持人:不管是定义不定义,Web 2.0和1.0是一个版本的系列,长江后浪推前浪,2.0肯定对它有新的冲击影响。我们看门户的概念,有大量转载新闻的,它在中国的互联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天上网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到什么地方看新闻,当Web 2.0出现的时候,它对传统的新闻网站会出现什么影响呢?
洪波:我觉得传统新闻网站还是会有它的作用,就像看电视没有办法参与,但还是会看电视。互联网的整个分享过程中,不是每个人都想参与到其中。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到产生、传播的过程中来。像我们刚才提到的RSS,实际上它就是一种载体,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微内容的载体。RSS的出现让网站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我可以订阅新浪的RSS,也可以订阅个人Blog的RSS,这个RSS对我来说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我不在乎新浪网站大、而个人的力量很小,因为它在我这里是平等看待的。RSS可以不用访问那个网站就可以获得那个网站的内容,我想这是Web 2.0带来的比较明显的对传统网站的冲击。
主持人:不需要登录网站就可以看到内容的话,那广告怎么办?
洪波:这也是大家探讨的问题,能否在RSS里加广告,我觉得这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只在RSS输出摘要的话,这是你全文的广告,在互联网看全文的时候,还是要回到你的网站去
主持人:可能有的网友对RSS不是很熟,请霍炬介绍一下。
霍炬:标准的就是文档串行的概念。我把内容选出来,然后用时间排序,然后用户用标准的客户端解析出来看到内容。
主持人:RSS应用广泛吗?
霍炬:某些领域应用广泛,不仅是新浪、网易,还有一些Blog都提供了。洪波:前些天有一个数据,O’Reilly的CEO写了一个文章,那时候说Blog才有RSS,但现在RSS有很多东西了,像图片分享网站、音乐分享网站、论坛里过去的东西都可以写进去,越来越多样了。霍炬:现在是用轻量级的语言开发,中间有一个大的计算层,分布式处理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像Google是有几万台机器在做相关的东西,但给人感觉不是这样。
主持人:刚才有网友问,Blog和最初的个人主页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RSS和Traackback,是这样吗?
洪波:原来写一个RSS,对于这套系统更多考虑功能,而不是使用的方便性,因为可以培训编辑。而Blog是把发布交给用户,他怎么用起来呢?你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他把东西发布出去,这和以前的个人主页是不一样的。原来要知道怎么编写代码、怎么设置服务器,怎么用Traackback上传主页等等,这些都是很麻烦的。Blog出现之后,用户量一下就上升了,这是把复杂的东西教给用户很简便地用。
主持人:有网友不太清楚什么是Traackback?请帮我们解释一下。
曾登高:原来我们涉及到的互联网是一个单向的传输,从Traackback来说,对方可以抓取页面,通过交互获得来源。当你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处理的时候,特别是在Blog里面,同时都会发送Traackback,对方就知道你对它进行了评论和处理。
主持人:现在大家非常关注AJAX技术,请介绍一下。
霍炬:客户端是在增强,我在最开始的时候说到Web 2.0给用户提供了更强的数据能力,所以AJAX的方式就出来了,给用户一种更自由的表达方法。客户端是解决用户使用难度的问题,我在客户端通过比较好的交互方式,用户用起来简单,不像以前那么难懂。数据也要做大量的运算,比如说365Kit的,我们要挖掘后台好友,建立关系。过去的互联网是基于文档的模式,看一条新闻点开然后关掉,然后是上一页、下一页,现在做的是不只简单用文档的概念概括,我现在叫它微内容,附上一个属性立刻就能够完成。在这种背景下,AJAX的应用就到起来了。
主持人:AJAX的链接不敏感,无法保证链接页面。Tim Berners-Lee发布Web的时候,链接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链接不敏感,是不是和Web的理念相冲突呢?
洪波:我觉得没有什么相冲突的,Web 本身也是在发展的,基本上是文本和图片。后来增加了很多东西,而且现在大家看的Web,实际上是HTML,而现在是XML,这是数据端和数据端的数据交换,这种数据交换就要求将来的文本更规范。比如说XML的文本要更规范。这还是一种Web,它是增强的概念。我觉得用户在这里能够有很好的使用体验,当你使用不是浏览页面的时候,而是使用功能的时候,你不希望你的页面总是频繁地刷新,大家之所以觉得Gmail好,是因为不用刷新页面,写一个邮件,一点就可以有一个书写框,这样用户感觉很好。
主持人:网格计算在Web 2.0里面是不是有关系呢?
曾登高:我觉得主要的方向会是提高计算能力,分布式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如果是跨平台的话,Web 这个词的语意不就更宽泛了吗?
洪波:大家用Web指代互联网的应用平台,实际上有了Web之后互联网才发展起来的,大家民用了之后主要是在用Web,后来产生了很多新的技术、利用了新的协议,我觉得把它都放在Web的概念中,但不能说它就是Web。
主持人:你刚才说Web是要懂技术才能做,而Blog是更简便。和另外一个相关的是看写什么东西,以前有宗教的用途、记载历史的用途。现在在互联网上写Blog的人,我们Csdn的Blog上就有,有写技术文章、有写日常活动的等等,洪波就你的观点来看,我们在Blog上写什么或者是应该写什么比较好?
洪波:这个发布系统已经交给用户了,谁都没有权力规定用户怎么用,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公共道德,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它。可以写你的心情日记,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也可以把它当做管理知识的工具,也可以当做交流平台,在这里结交朋友或者探讨一些问题。这个使用是没有限制的,你有多少想法,Blog就有多少种用法。
主持人:不管使用有没有限制,但肯定有一些目的。我希望阅读者有一些反馈,我想洪波的Blog是非常成功的,它在任何一个Blog的提供区上都会有很多人去反馈。能不能给写Blog的作者一个建议,怎么去推广你的Blog,或者是写什么内容比较好,或者是交换链接等等。
洪波:我的经验并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我两年前在DoNews上写Blog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想到,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写,因为我每天读别人的Blog很多,我有时候就会在我的Blog里面引用别人的内容,我会把别人的Blog放在昨日新闻里面,当你引用了别人越多,被别人关注的越多,这当然要付出很多精力成本。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应用,社会网络,霍炬在这方面研究比较多,在去年曾经做过一些事,能否给大家讲讲你的经验?
霍炬:因为春节的时候要买两张到广西的票,我就想能否用这个方法去订别的票,我的做法就是改名字,我告诉朋友们也要改名字,实验就这么做下去了。下午就有反馈,有MSN传过来的,有朋友帮我把信息贴到别的网站上,还有邮件回馈的,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非常有意思。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
主持人:能否解释一下“六度空间”的意思。
洪波:比如说你和美国总统布什有什么联系,如果最多中间有6个人就可以和布什扯上关系。MSN的服务把它当做发展会员的方式来用,实际上是你存在这种联系,但不见得你能够用上。这里面有强链接,我们是好朋友。有一些是你不知道的朋友,是弱链接。我们在生活当中是充满了弱链接。弱链接不见的是你要刻意利用它,如果刻意利用弱链接可能就会断掉。刘韧采访的时候,就说到有很多人帮他,是弱链接提供给他的帮助。
主持人:我接到很多朋友发出的邀请函,告诉我他已经加入某个网络了,让我也加入。我看到这种就头疼。
洪波:对。实际上大家没有必要把“6度”看得太重要,是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我觉得真正的社会网络服务是管理现有的社会关系。我觉得社会的概念和软件结合之后产生了很多可能性,我觉得这点上曾登高最有体会。像我在365kit上加了很多东西,这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很多人都会加,采取一样的行动,这是社会性和软件的结合。
曾登高:实际上“6度空间”还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可以找到那个人,但关系是逐级递减的,比如说我和你认识,但我要和他认识的话,关系就比较难。但像SNS里面,可以做到“3度”、“4度”。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不会达到你所想象的效果,按洪波所说的,实际上是一个微内容的传播。微内容就是说这样的东西,任何人的特征是通过微内容体现。比如说我看洪波昨天晚上三点是不是在线,我可以通过微内容看到。微内容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把不认识的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我觉得微内容能够成为一种渠道。
主持人:Web 2.0“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念,这种理念如何利用到电子商务中?
曾登高:豆瓣网所建立的机制就是人人参与评论的方式,在第二书店上也有这种评论,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书友会,这样把人群和书的爱好联系起来。比如说RSS,每个网站并不是一定要看它是否提供了RSS。我们在Traackback,我们把它叫做资源,看一本书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Traackback的机制把更多好的内容聚集在一个页面,这也是它的一种应用。
主持人:有网友问,Web 2.0能够用到企业网站中吗?
霍炬:一是对数据的掌握,二是计算。企业也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掌握数据的内容,我的Blog的文章数据是我掌握的,我想把什么东西放在这里,我要订阅杂志,可以掌握到数据。比如说我关心行政单位的工作栏,我需要交接的部门,我时刻关注他们的共享。
洪波:比如说IBM或者是其他公司,企业的Wiki,原来企业做知识管理很复杂,那里不能做什么、这里不能做什么,现在是大家放开了,随便做什么,使用Wiki做企业的知识管理、资源积累,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很有效,每个人都可以做。原来企业的信息系统很复杂,每来一个新员工就要告诉他怎么用,在这里数据不能填什么?不能填错。他就很不自由,最后大家都没有兴趣去用。在西方的企业Wiki使用越来越普遍,专门做企业Wiki开发的公司越来越被看好,拿到很多风险投资。
主持人:看来Web 2.0的应用确实很多,就怕想不到。我们再回到技术的话题,除了Traackback之外,有没有典型的Web 2.0应用?
霍炬:XML,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链接。1.0的时候不用描述很多东西,2.0的时候需要机器做的事情很多,这样应用越来越广了。
主持人:刚才提到Tag,这是什么东西呢?
洪波:最早使用Tag是在Delicious 用社会性书签,这个网站的创办人储存了很多链接,后来又网了是干什么的了,要加一个标记,然后通过Delicious 实现了,很多人会做同样的标记,这样Tag就产生了社会效应。当Web 2.0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把一些链接加上Web 2.0的标签,你就会发现很多都标有Web 2.0的标签。很多人说Delicious 找不到的话,再用社会书签。
主持人:我知道在天天网摘里面用到Tag的技术,一开始是分类。
曾登高:对,实际上现在两个都是支持的。之所以使用的话,从使用者来说有两个好,一个是分类,原来是要从下拉框去多选,找到就很麻烦。现在用Tag的方式自由使用。通过Tag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一种多分类。
网友:在Web 2.0和门户网站的对奕中,门户都用了Web 2.0的技术,单纯的Web 2.0网站是否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呢?
洪波:我觉得这还是一种误解,Web 2.0更多是观念,而不是技术。你采用什么无所谓,关键是你是否把用户放在中心,是否可以让用户对内容进行控制,是否可以让用户他的页面上作主,我觉得这些观念如果不改变的话,采用什么技术都没用。
主持人:门户网站也可能进行Web 2.0的应用。
洪波:对。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在Web 2.0做的比较好的是雅虎英文网站上,它采用了很多Web 2.0的设计思想做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它最近刚刚推出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你可以写想买什么,你可以查询别人购物的东西。他利用了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来做和电子商务相关的业务。我觉得它在这方面,至少在我看上去比Google做的要好。
主持人:原来是转载性的,现在可能要做一些新的尝试?
洪波:如果不改变的话,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用户离你而去,这是变革所采取的必然措施。实际上也很明显,过去看起来不重要的网站,一下子他们的流量急剧上升、用户群集聚膨胀,比如说My Space现在是排名十几名的网站,他的用户太厉害了,他是以音乐作为中介,让歌迷和偶像在一个平台上交流。作为歌迷可以维护自己的页面,你在里面写歌迷的东西,还可以和其他的歌迷交流,也可以和偶像交流。我觉得其中产生了很多新的价值,就被新闻集团莫罗克收购了。
网友:XHTML和HML 将来的发展怎么样?
霍炬:XHTML 有很多优点,可以自己描述自己,可以被很多工具处理。慢慢内容会越来越规范,我觉得会有这样的趋向,原来套制表格很乱,现在做了流式的控制。
主持人:比如说有很好的内容,让用户用得很舒服。但最终是要赚钱,现在Web 2.0商业化最好是哪个?
洪波:因为Web 2.0现在还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东西,概念的历史才有一年,Web 2.0的应用出现也没有几年的时间。如果是完全的商业化运行很成功,我觉得现在还说不好。但有一些东西可以作为Web 2.0的典型案例,比如说刚才提到Delicious书签、国内的豆瓣网,像音乐评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算Web 2.0的典型,他们有自己的商业构想,如果说是商业模式的话,我认为还不能成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商业构想,还没有实现,都比较早。
主持人:为什么两位都看好豆瓣网呢?
曾登高:首先因为我是做这个领域的,所以我对它比较感兴趣。其次是它采用的方式很好,采用了Web 2.0的基本要素,这种模式在国外不太多,但有比较成功的案例。用户在互联网上产生信息,除了自己产生之外,用户的评论会越来越体现它的价值。豆瓣网将来的商业模式肯定会有很多种。
洪波:刚才曾登高提到的豆瓣网,如果大家都说豆瓣网就不太好了,我说土豆网吧。豆瓣网在国外还没有和他完全相似的网站。据我所知,土豆网正在开发应用版,应该是在美国打开局面的第一家。
主持人:那我们祝贺它的取得好成绩。Web 2.0有很多应用,我知道我的一个朋友在SNS公司做,他们是做分配的,而且业务相当成功,比普通的交易网站成功得多。我觉得天天网摘是非常好的一个网站,还有一些系统提供商。洪波也是DONEWS的主编,实际上在我们的聊天过程中,对DONEWS的网站,怎么看它呢?
洪波:实际上对DONEWS来说,是很简单的一个发布系统,用户只要把东西发进去,国内还不知道有Blog这种东西。现在看到DONEWS的Blog关注人群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DONEWS的定位有关,它是关注IT网站、IT社区、IT媒体,关心IT产业的人就可以在DONEWS找到知音,所以DONEWS在做Blog的时候,得不到太多的好处,你的文章也不太容易被推荐到首页上去。另外DONEWS也采用了一些用户筛选的机制,让用户来推荐好的东西上首页,让垃圾在这里产生不了想要的效果,不会影响大家的视听。大家觉得DONEWS比较关注IT,而且写作氛围都比较好。虽然最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整体上大家有一个社区的氛围,大家都在说同样的事,这样就形成了社区氛围。这和其他的Blog有不同之处。
主持人:DONEWS也会强调Web 2.0?
洪波:首先是要满足用户,用户喜欢的东西就提供给用户,只要我们能提供。还是要关注产业,我们希望这个产业里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不想做得很大,什么方面都涉及,我们还是希望把自己的范围就局限在IT里面,在IT平台里面包括大家的线上、线下的沟通都需要。
网友:目前以Google和微软、雅虎为主的商业公司,都在倡导WebOS的概念,网络运营商只要提供API就可以了,Web 2.0能否成为一个过渡性质的概念呢?
洪波:我已经在我的Blog上说过,我不喜欢个性化主页。我认为他们需要留住用户,类似这样的东西,像雅虎早就有了,只是没有特别红过。你把很多东西放在一个页面上,这种做法并不是解决之道。
曾登高:门户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像微软、雅虎、亚马逊都是API,我看过亚马逊写的一篇很漂亮的文章,首先是开放的心态,第二是今后很多关键应用是要由这些巨头提供,搜索技术并不是每家都有,但我们可以去用它的服务,然后去构建出看起来还不错的应用,当应用越来越多的时候,事实上就成立了Web 2.0。
洪波:将来互联网公司对自己的服务开放API会越来越普遍,大家看到比较明显的是Google Map,它和房子的应用,能够很直观地看到房子在哪里,了解房子的情况。大家觉得这个应用是很好的,警察局在找罪犯,都是和Google Map,因为他开放了API,所以大家都觉得很方便。
主持人:看来API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聊天就到这里。最后我还是想给大家念一下Tim O’Reilly中的两段文字:
主持人:首先讲的是Web 2.0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文章中说到,Web 2.0的概念开始于一个会议中,展开了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部分。意思就是说这两个公司开了一个会,所以Web 2.0就诞生了。刚才洪波说到是在一年半以前产生的。另外一句话也很好,对于新的进入者来说,竞争机会在于充分开发Web 2.0的潜能,成功的公司将创建可以向其用户学习的程序,利用可供参与的体系建立决定性的优势,不仅在软件的界面方面,而且在共享数据的丰富程度方面。我觉得这是对三位嘉宾的讲话有一个总结性的意见。感谢洪波、霍炬、曾登高三位参与我们今天的活动,如果其他的网友还有问题的话,可以给我们发邮件,我们会尽力给予你答复。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三位嘉宾的到来。本次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与参与!
posted on 2006-04-20 16:59
OMG 阅读(384)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思想>We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