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探探服务端高级技术专家张凯宏分享,原题“探探长链接项目的Go语言实践”,因原文内容有较多错误,有修订和改动。
1、引言
即时通信长连接服务处于网络接入层,这个领域非常适合用Go语言发挥其多协程并行、异步IO的特点。
探探自长连接项目上线以后,对服务进行了多次优化:GC从5ms降到100微秒(Go版本均为1.9以上),主要gRPC接口调用延时p999从300ms下降到5ms。在业内大多把目光聚焦于单机连接数的时候,我们则更聚焦于服务的SLA(服务可用性)。
本文将要分享的是陌生人社交应用探探的IM长连接模块从技术选型到架构设计,再到性能优化的整个技术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
2、关于作者
张凯宏:担任探探服务端高级技术专家。
6年Go语言开发经验,曾用Go语言构建多个大型Web项目,其中涉及网络库、存储服务、长连接服务等。专注于Go语言实践、存储服务研发及大数据场景下的Go语言深度优化。
3、项目缘起
我们这个项目是2018年下半年开始,据今天大概1年半时间。
当时探探遇到一些技术痛点,最严重的就是严重依赖第三方Push,比如说第三方有一些故障的话,对实时IM聊天的KPS有比较大的影响。
当时通过push推送消息,应用内的push延时比较高,平均延时五六百毫秒,这个时间我们不能接受。
而且也没有一个 Ping Pland 机制(心跳检查机制?),无法知道用户是否在线。
当时产品和技术同学都觉得是机会搞一个长连接了。
4、一个小插曲
项目大概持续了一个季度时间,首先是拿IM业务落地,我们觉得长连接跟IM绑定比较紧密一些。
IM落地之后,后续长连接上线之后,各个业务比较依赖于长连接服务。
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主要是取名字那一块。
项目之初给项目起名字叫Socket,看到socket比较亲切,觉得它就是一个长连接,这个感觉比较莫名,不知道为什么。但运维提出了异议,觉得UDP也是Socket,我觉得UDP其实也可以做长连接。
运维提议叫Keepcom,这个是出自于Keep Alive实现的,这个提议还是挺不错的,最后我们也是用了这个名字。
客户端给的建议是Longlink,另外一个是Longconn,一个是IOS端技术同事取的、一个是安卓端技术同事取的。
最后我们都败了,运维同学胜了,运维同学觉得,如果名字定不下来就别上线的,最后我们妥协了。
5、为什么要做长连接?
为什么做长连接?
如上图所示:看一下对比挺明显,左边是长连接,右边是短长连接。
对于长连接来说,不需要重新进入连接,或者是释放连接,一个X包只需要一个RTT就完事。右边对于一个短连接需要三次握手发送一个push包,最后做挥手。
结论:如果发送N条消息的数据包,对于长连接是2+N次的RTT,对于短连接是3N次RTT,最后开启Keep Alive,N是连接的个数。
6、长连接技术优势
我们决结了一下,长连接有以下四大优势:
- 1)实时性:长连接是双向的通道,对消息的推送也是比较实时;
- 2)有状态:长连接本身维护用户的状态,通过KeepAlive方式,确定用户是否在线;
- 3)省流程:长连接比较省流量,可以做一些用户自定义的数据压缩,本身也可以省不少的归属包和连接包,所以说比较省流量;
- 4)更省电:减少网络流量之后,能够进一步降低移动客户端的耗电。
7、TCP在移动端能胜任吗?
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做了比较多的考量。
首先我们看一下对于移动端的长连接来说,TCP协议是不是能够Work?
对于传统的长连接来说,Web端的长连接TCP可以胜任,在移动端来说TCP能否胜任?这取决于TCP的几个特性。
首先TCP有慢启动和滑动窗口的特性,TCP通过这种方式控制PU包,避免网络阻塞。
TCP连接之后走一个慢启动流程,这个流程从初始窗大小做2个N次方的扩张,最后到一定的域值,比如域值是16包,从16包开始逐步往上递增,最后到24个数据包,这样达到窗口最大值。
一旦遇到丢包的情况,当然两种情况。一种是快速重传,窗口简单了,相当于是12个包的窗口。如果启动一个RTO类似于状态连接,窗口一下跌到初始的窗口大小。
如果启动RTO重传的话,对于后续包的阻塞蛮严重,一个包阻塞其他包的发送。
(▲ 上图引用自《迈向高阶:优秀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基础》)
有关TCP协议的基础知识,可以读读以下资料:
- 《TCP/IP详解 - 第17章·TCP:传输控制协议》
- 《TCP/IP详解 - 第18章·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 《TCP/IP详解 - 第21章·TCP的超时与重传》
-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上):理论基础》
-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下):RTT、滑动窗口、拥塞处理》
-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一):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上篇)》
-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二):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下篇)》
-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三):快速理解TCP协议一篇就够》
-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一):跟着动画来学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 《网络编程入门从未如此简单(二):假如你来设计TCP协议,会怎么做?》
8、TCP还是UDP?
(▲ 上图引用自《移动端IM/推送系统的协议选型:UDP还是TCP?》)
TCP实现长连接的四个问题:
- 1)移动端的消息量还是比较稀疏,用户每次拿到手机之后,发的消息总数比较少,每条消息的间隔比较长。这种情况下TCP的间连和保持长链接的优势比较明显一些;
- 2)弱网条件下丢包率比较高,丢包后Block后续数据发送容易阻塞;
- 3)TCP连接超时时间过长,默认1秒钟,这个由于TCP诞生的年代比较早,那会儿网络状态没有现在好,当时定是1s的超时,现在可以设的更短一点;
- 4)在没有快速重传的情况下,RTO重传等待时间较长,默认15分钟,每次是N次方的递减。
为何最终还是选择TCP呢?因为我们觉得UDP更严重一点。
首先UDP没有滑动窗口,无流量控制,也没有慢启动的过程,很容易导致丢包,也很容易导致在网络中间状态下丢包和超时。
UDP一旦丢包之后没有重传机制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应用层去实现一个重传机制,这个开发量不是那么大,但是我觉得因为比较偏底层,容易出故障,所以最终选择了TCP。
TCP还是UDP?这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四):快速理解TCP和UDP的差异》
-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五):快速理解为什么说UDP有时比TCP更有优势》
- 《5G时代已经到来,TCP/IP老矣,尚能饭否?》
- 《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通信传输层协议——UDP和TCP》
-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六):深入地理解UDP协议并用好它》
-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七):如何让不可靠的UDP变的可靠?》
如果你对UDP协议还不了解,可以读读这篇:《TCP/IP详解 - 第11章·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9、选择TCP的更多理由
我们罗列一下,主要有这3点:
- 1)目前在移动端、安卓、IOS来说,初始窗口大小比较大默认是10,综合TCP慢启动的劣势来看;
- 2)在普通的文本传输情况下,对于丢包的严重不是很敏感(并不是说传多媒体的数据流,只是传一些文本数据,这一块对于丢包的副作用TCP不是特别严重);
- 3)我们觉得TCP在应用层用的比较多。
关于第“3)”点,这里有以下三个考量点。
第一个考量点:
基本现在应用程序走HTP协议或者是push方式基本都是TCP,我们觉得TCP一般不会出大的问题。
一旦抛弃TCP用UDP或者是QUIC协议的话,保不齐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所以最终用了TCP。
第二个考量点:
我们的服务在基础层上用哪种方式做LB,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的LVS,另一种是HttpDNS(关于HttpDNS请见《全面了解移动端DNS域名劫持等杂症:原理、根源、HttpDNS解决方案等》)。
最后我们选择了HttpDNS,首先我们还是需要跨机房的LB支持,这一点HttpDNS完全胜出。其次,如果需要跨网端的话,LVS做不到,需要其他的部署方式。再者,在扩容方面,LVS算是略胜一筹。最后,对于一般的LB算法,LVS支持并不好,需要根据用户ID的LB算法,另外需要一致性哈希的LB算法,还需要根据地理位置的定位信息,在这些方面HttpDNS都能够完美的胜出,但是LVS都做不到。
第三个考量点:
我们在做TCP的饱和机制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Ping包的方式,间隔时间怎么确定,Ping包的时间细节怎么样确定?
当时比较纠结是客户端主动发ping还是服务端主动发Ping?
对于客户端保活的机制支持更好一些,因为客户端可能会被唤醒,但是客户端进入后台之后可能发不了包。
其次:APP前后台对于不同的Ping包间隔来保活,因为在后台本身处于一种弱在线的状态,并不需要去频繁的发Ping包确定在线状态。
所以:在后台的Ping包的时间间隔可以长一些,前端可以短一些。
再者:需要Ping指数增长的间隔支持,在故障的时候还是比较救命的。
比如说:服务端一旦故障之后,客户端如果拼命Ping的话,可能把服务端彻底搞瘫痪了。如果有一个指数级增长的Ping包间隔,基本服务端还能缓一缓,这个在故障时比较重要。
最后:Ping包重试是否需要Backoff,Ping包重新发Ping,如果没有收到Bang包的话,需要等到Backoff发Ping。
10、动态Ping包时间间隔算法
PS:在IM里这其实有个更专业的叫法——“智能心跳算法”。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动态的Ping包时间间隔算法。
因为国内的网络运营商对于NIT设备有一个保活机制,目前基本在5分钟以上,5分钟如果不发包的话,会把你的缓存给删掉。基本上各运营商都在5分钟以上,只不过移动4G阻碍了。基本可以在4到10分钟之内发一个Ping包就行,可以维持网络运营商设备里的缓存,一直保持着,这样就没有问题,使长连接一直保活着。
增加Ping包间隔可以减少网络流量,能够进一步降低客户端的耗电,这一块的受益还是比较大的。
在低端安卓设备的情况下,有一些DHCP租期的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在安卓端的低版本上,安卓不会去续租过期的IP。
解决问题也比较简单,在DHCP租期到一半的时候,去及时向DHCP服务器续租一下就能解决了。
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有兴趣可以读这些资料:
- 《为何基于TCP协议的移动端IM仍然需要心跳保活机制?》
- 《一文读懂即时通讯应用中的网络心跳包机制:作用、原理、实现思路等》
-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网络保活篇)》
- 《移动端IM实践:实现Android版微信的智能心跳机制》
- 《移动端IM实践:WhatsApp、Line、微信的心跳策略分析》
- 《一种Android端IM智能心跳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探讨(含样例代码)》
- 《手把手教你用Netty实现网络通信程序的心跳机制、断线重连机制》
11、服务架构
11.1 基本介绍
服务架构比较简单,大概是四个模块:
- 1)首先是HttpDNS;
- 2)另一个是Connector接入层,接入层提供IP,
- 3)然后是Router,类似于代理转发消息,根据IP选择接入层的服务器,最后推到用户;
- 4)最后还有认证的模块Account,我们目前只是探探APP,这个在用户中心实现。
11.2 部署
部署上相当于三个模块:
- 1)一个是Dispatcher;
- 2)一个是Redis;
- 3)一个是Cluser。
如下图所示:客户端在连接的时候:
- 1)需要拿到一个协议;
- 2)第二步通过HttpDNS拿到ConnectorIP;
- 3)通过IP连长连接,下一步发送Auth消息认证;
- 4)连接成功,后面发送Ping包保活;
- 5)之后断开连接。
11.3 消息转发流程
消息转发的流程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消息上行:服务端发起一个消息包,通过Connector接入服务,客户端通过Connector发送消息,再通过Connector把消息发到微服务上,如果不需要微服务的话直接去转发到Vetor就行的,这种情况下Connector更像一个Gateway。
对于下行:业务方都需要请求Router,找到具体的Connector,根据Connector部署消息。
各个公司都是微服务的架构,长连接跟微服务的交互基本两块。一块是消息上行时,更像是Gateway,下行通过Router接入,通过Connector发送消息。
11.4 一些实现细节
下面是一些是细节,我们用了GO语言1.13.4,内部消息传输上是gRPC,传输协议是Http2,我们在内部通过ETCD做LB的方式,提供服务注册和发现的服务。
如下图所示:Connector就是状态,它从用户ID到连接的一个状态信息。
我们看下图的右边:它其实是存在一个比较大的MAP,为了防止MAP的锁竞争过于严重,把MAP拆到2到56个子MAP,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高读写的MAP。对于每一个MAP从一个ID到连接状态的映射关系,每一个连接是一个Go Ping,实现细节读写是4KB,这个没改过。
我们看一下Router:它是一个无状态的CommonGRPC服务,它比较容易扩容,现在状态信息都存在Redis里面,Redis大概一组一层,目前峰值是3000。
我们有两个状态:一个是Connector,一个是Router。
首先以Connector状态为主,Router是状态一致的保证。
这个里面分为两种情况:如果连接在同一个Connector上的话,Connector需要保证向Router复制的顺序是正确的,如果顺序不一致,会导致Router和Connector状态不一致。通过统一Connector的窗口实现消息一致性,如果跨Connector的话,通过在Redis Lua脚本实现Compare And Update方式,去保证只有自己Connector写的状态才能被自己更新,如果是别的Connector的话,更新不了其他人的信心。我们保证跨Connector和同一Connector都能够去按照顺序通过一致的方式更新Router里面连接的状态。
Dispatche比较简单:是一个纯粹的Common Http API服务,它提供Http API,目前延时比较低大概20微秒,4个CPU就可以支撑10万个并发。
目前通过无单点的结构实现一个高可用:首先是Http DNS和Router,这两个是无障碍的服务,只需要通过LB保证。对于Connector来说,通过Http DNS的客户端主动漂移实现连接层的Ordfrev,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一旦一个Connector出问题了,客户端可以立马漂到下一个Connector,去实现自动的工作转移,目前是没有单点的。
12、性能优化
12.1 基本情况
后续有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网络优化:这一块拉着客户端一起做,首先客户端需要重传包的时候发三个嗅探包,通过这种方式做一个快速重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提高快速重传的比例;
- 2)心跳优化:通过动态的Ping包间隔时间,减少Ping包的数量,这个还在开发中;
- 3)防止劫持:是通过客户端使用IP直连方式,回避域名劫持的操作;
- 4)DNS优化:是通过HttpDNS每次返回多个IP的方式,来请求客户端的HttpDNS。
12.2 网络优化
对于接入层来说,其实Connector的连接数比较多,并且Connector的负载也是比较高。
我们对于Connector做了比较大的优化,首先看Connector最早的GC时间到了4、5毫秒,惨不忍睹的。
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图(图上)是优化后的结果,大概平均100微秒,这算是比较好。第二张图(图下)是第二次优化的结果,大概是29微秒,第三张图大概是20几微秒。
12.3 消息延迟
看一下消息延迟,探探对im消息的延迟要求比较高,特别注重用户的体验。
这一块刚开始大概到200ms,如果对于一个操作的话,200ms还是比较严重的。
第一次优化之后(下图-上)的状态大概1点几毫秒,第二次优化之后(下图-下)现在降到最低点差不多100微秒,跟一般的Net操作时间维度上比较接近。
12.4 Connector优化过程
优化过程是这样的:
- 1)首先需要关键路径上的Info日志,通过采样实现Access Log,info日志是接入层比较重的操作;
- 2)第二通过Sync.Poll缓存对象;
- 3)第三通过Escape Analysis对象尽可能在线上分配。
后面还实现了Connector的无损发版:这一块比较有价值。长连接刚上线发版比较多,每次发版对于用户来说都有感,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尽量无感。
实现了Connector的Graceful Shutdown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优化连接。
首先:在HttpDNS上下线该机器,下线之后缓慢断开用户连接,直到连接数小于一定阈值。后面是重启服务,发版二进制。
最后:是HttpDNS上线该机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用户发版,时间比较长,当时测了挺长时间,去衡量每秒钟断开多少个连接,最后阈值是多少。
后面是一些数据:刚才GC也是一部分,目前连接数都属于比较关键的数据。首先看连接数单机连接数比较少,不敢放太开,最多是15万的单机连接数,大约100微秒。
Goroutine数量跟连接数一样,差不多15万个:
看一下内存使用状态,下图(上)是GO的内存总量,大概是2:3,剩下五分之一是属于未占用,内存总量是7.3个G。
下图是GC状态,GC比较健康,红线是GC每次活跃内存数,红线远远高于绿线。
看到GC目前的状况大概是20几微秒,感觉目前跟GO的官方时间比较能对得上,我们感觉GC目前都已经优化到位了。
12.5 后续要做的优化
最后是规划后续还要做优化。
首先:对系统上还是需要更多优化Connector层,更多去减少内存的分配,尽量把内存分配到堆上而不是站上,通过这种方式减少GC压力,我们看到GO是非Generational Collection GE,堆的内存越多的话,扫的内存也会越多,这样它不是一个线性的增长。
第二:在内部更多去用Sync Pool做短暂的内存分配,比如说Context或者是临时的Dbyle。
协议也要做优化:目前用的是WebSocket协议,后面会加一些功能标志,把一些重要信息传给服务端。比如说一些重传标志,如果客户端加入重传标志的话,我们可以先校验这个包是不是重传包,如果是重传包的话会去判断这个包是不是重复,是不是之前发过,如果发过的话就不需要去解包,这样可以少做很多的服务端操作。
另外:可以去把Websocket目前的Mask机制去掉,因为Mask机制防止Web端的改包操作,但是基本是客户端的传包,所以并不需要Mask机制。
业务上:目前规划后面需要做比较多的事情。我们觉得长连接因为是一个接入层,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去统计一些客户端的分布。比如说客户端的安卓、IOS的分布状况。
进一步:可以做用户画像的统计,男的女的,年龄是多少,地理位置是多少。大概是这些,谢谢!
13、热门问题回复
* 提问:刚才说连接层对话重启,间接的过程中那些断掉的用户就飘到其他的,是这样做的吗?
张凯宏:目前是这样的,客户端做自动飘移。
* 提问:现在是1千万日活,如果服务端往客户端一下推100万,这种场景怎么做的?
张凯宏:目前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消息推送量,有时候会发一些业务相关的推送,目前做了一个限流,通过客户端限流实现的,大概三四千。
* 提问:如果做到后端,意味着会存在安全隐患,攻击者会不停的建立连接,导致很难去做防御,会有这个问题吗?因为恶意的攻击,如果攻击的话建立连接就可以了,不需要认证的机制。
张凯宏:明白你的意思,这一块不只是长连接,短连接也有这个问题。客户端一直在伪造访问结果,流量还是比较大的,这一块靠防火墙和IP层防火墙实现。
* 提问:长连接服务器是挂在最外方,中间有没有一层?
张凯宏:目前接着如下层直接暴露在外网层,前面过一层IP的防DNSFre的防火墙。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网络设备了。
* 提问: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中间没有加一层,因为前面还加了一层的情况。
张凯宏:目前没有这个计划,后面会在Websofte接入层前面加个LS层可以方便扩容,这个收益不是特别大,所以现在没有去计划。
* 提问:刚刚说的断开重传的三次嗅探那个是什么意思?
张凯宏:我们想更多的去触发快速重传,这样对于TCP的重传间隔更短一些,服务端根据三个循环包判断是否快速重传,我们会发三个循环包避免一个RTO重传的开启。
* 提问:探探最开始安卓服务器是使用第三方的吗?
张凯宏:对的,刚开始是极光推送的。
* 提问:从第三方的安卓服务器到自研。
张凯宏:如果极光有一些故障的话,对我们影响还是蛮大。之前极光的故障频率挺高,我们想是不是自己能把服务做起来。第二点,极光本身能提供一个用户是否在线的判断,但是它那个判断要走通道,延时比较高,本身判断是连接把延时降低一些。
* 提问:比如说一个新用户上线连接过来,有一些用户发给他消息,他是怎么把一线消息拿到的?
张凯宏:我们通过业务端保证的,未发出来的消息会存一个ID号,当用户重新连的时候,业务端再拉一下。
14、参考资料
[1] 移动端IM/推送系统的协议选型:UDP还是TCP?
[2] 5G时代已经到来,TCP/IP老矣,尚能饭否?
[3] 为何基于TCP协议的移动端IM仍然需要心跳保活机制?
[4] 一文读懂即时通讯应用中的网络心跳包机制:作用、原理、实现思路等
[5]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网络保活篇)
[6] 移动端IM实践:实现Android版微信的智能心跳机制
[7] 迈向高阶:优秀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基础
[8] 全面了解移动端DNS域名劫持等杂症:原理、根源、HttpDNS解决方案等
[9] 技术扫盲:新一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QUIC详解
[10] 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11] 长连接网关技术专题(二):知乎千万级并发的高性能长连接网关技术实践
[12] 长连接网关技术专题(三):手淘亿级移动端接入层网关的技术演进之路
[13] 长连接网关技术专题(五):喜马拉雅自研亿级API网关技术实践
[14] 一套亿级用户的IM架构技术干货(上篇):整体架构、服务拆分等
[15] 一套亿级用户的IM架构技术干货(下篇):可靠性、有序性、弱网优化等
[16] 从新手到专家:如何设计一套亿级消息量的分布式IM系统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即时通讯技术圈”公众号。
同步发布链接是:http://www.52im.net/thread-37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