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9-06-28 11:12
mingj 阅读(3810)
评论(3)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非技术类
上周末参加openparty,来自译言的几个朋友详细解释了他们预想的译言的收费模式。简单来说,译言会出面买下一些文章或书刊的版权,签约译者进行申领翻译。当译文通过审核,译言就把原文以及译文打包作为收费文章挂在译言收费频道上,按点击率来收费;或者转卖给其他网站,也可以按整文收费。最后,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言三方来分取利润。如果受好评足够高,译言还可能将译文提供出版,不再仅仅局限在网络上面,而是进入广大的书店。
译言是一家专注于高质量译文翻译的网站,我曾在上面翻译了一些文章,也经常上去读些最新的业界资讯。译言向广大的网友提供翻译发布平台,由网友提交自认为有意思的原文,再由网友自发翻译提供译文。这种互联网化身为平台、集体参与贡献智慧、变发布为参与的模式,带着鲜明的web2.0的烙印。我们不妨命名曰:翻译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传统的出版工作之中,一般是出版社提前做好翻译书刊的计划,再通过个人关系或者熟人介绍找到一定的潜在译者,把书交给译者进行翻译。这种方式也不妨名曰:翻译1.0。
翻译1.0与2.0的特点对比,本文就不做分析了,相信读者能很好地通过类比web1.0与2.0的特点来得到。下面着重谈谈译言的出版计划,在这个时代,谁更有可能脱颖而出,引领行业浪潮?
首先,我们看到文章书刊,特别是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因为在智力创造方面的特点,在版权方面的控制都是非常严格的。这类原创文章和充斥互联网的大部分转载、口水文章,质量上有天壤之别。而正是那些原创文章,才有可能真正产生足够的用户粘性,也是译言这类网站的立足之本。但是,我们来看国内外在版权这块是怎么做的?国外的有名作者的作品,通常都是被某家大的出版商把持着。比如,罗琳的《哈利波特》就是由英国出版商Bloombury买下了出版许可,任何意图翻译或者引入的出版社就必须找到Bloombury交涉版权。这种源头的单一性或者垄断性,其实更适合翻译1.0时代,也更适合大的出版厂商垄断整个出版源头。对于这类的书刊,译言集体智慧和参与能体现出来的优势就不大,而图书公司更有财力、人力以及影响力拿下版权。相反,对于一些传统报刊杂志,比如英国《卫报》、《华尔街日报》等等,它们已经建立了网上报刊,也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新闻或者专栏。因为图书公司大多不可能在这块投放资源,译言如果能谈下它们的翻译版权,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原创文章来源,颇有发展潜力。
其次,在中国正式出版书刊,都是需要书号的。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做客CCTV《决策者说》时指出,“中国标准书号作为一种图书的编号,本来只是一种正式出版物的标志,本身并没有价值。但在我国对出版业实行审批制的政策背景下,拥有专有出版权的出版单位,才能获得书号的使用和经营权,书号成了国家赋予国有出版单位特许经营权的标志。”大型的图书公司,比如图灵、华章,其实都是挂靠在相应的国有出版社的,依托国有出版社的资源获取书号。那么,译言如何进入图书出版市场?基于现实,就也可能需要依托某家国有出版社才能获得一定的书号,才能进行公开发行图书。就译言朋友的解释来看,译言在这一块准备的还是不足。但是,现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图书公司在这块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最后,图书出版又涉及销售渠道的问题。我对这块不熟,但根据我的观察,书市、图书发行所和书店,这就是最基本的销售渠道。如果译言想自己包揽下所有的营销、货运、发放等工作,估计是不可能的。如何找到一家图书代销商或者代理,由对方来做渠道推广和营销,译言专注于做翻译会更有利。但是,作为在这个行业积攒不深的译言,如何建立市场,如何得到广大的代理信任,也不是轻而易举。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图书出版作为环节繁杂、层层代理的市场,又因为知识版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可能传统的图书公司更有优势来做好做大这个平台,召集出版行业上下游的其他公司一同加入进来。对于译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有可能走到舞台的中央。但是亚马逊也从与传统书店的厮杀中脱颖而出,谁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