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史记》,缥缈著,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第一版,定价:
25.00
元。
几年前的万科周刊
BBS
人气很旺,我就是在那儿和缥缈认识的,在某个深夜,我们在坛子上切磋下面这两句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颇有会心之感——我个人以为,这两句诗是解读二十四史的关键所在。这两天收到缥缈寄来的《愤青史记》一书,书中的文字,原来在坛子上大都陆续看过,重新再看一遍,还是感慨良多。
书中写到的史上之“愤青”,按书中的次序,计有:陈亮、严蕊、汲黯、来俊臣、王安石、豫让、傅青主、韩信、王子搜、张籍、李克用、吴起、朱彝尊、盛唐诗人
[
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贺、高适、岑参、王维
]
、庄子、屈原。我看不出来这个编排次序的用意何在:
陈亮是宋代最著名的流行歌词作者
[
词人
]
;
严蕊是宋代的“小姐”和流行歌词作者
[
营妓、词人
]
;
汲黯是汉武时代的名臣;
来俊臣是武则天时代的酷吏;
王安石是宋代的改革派总理;
豫让是战国时代的刺客;
傅青主是明清之交的江湖大佬;
韩信是刘邦创业团队的重要成员;
王子搜是春秋时代越国的某一任国王;
张籍是唐代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那个诗人;
李克用是五代时期的枭雄,他儿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比他有名多了,所以介绍他时应该说是李存勖的老爸。这个“勖”字,曾被亦舒用作《喜宝》中那个老牛吃嫩草的老牛的姓,别人介绍时就要说是李存勖的“勖”。亦舒为什么要用这么个生僻的字呢,我有一个猜测,认为亦舒是以“勖”字影射“李”字,因此老牛就该是老李——香港的有钱老李是谁?呵呵;
吴起是战国名将;
朱彝尊是明清之交混迹于江湖和庙堂之间的大佬;
至于盛唐诗人
[
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贺、高适、岑参、王维
]
、庄子、屈原,地球人都知道。
我啰唆半天,只是想说确实看不出这个编排次序的用意。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出来了,这些缥缈所谓的“愤青”,在性格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中庸、不明哲保身、不温良恭俭让,一句话,都是一些站在世故的对面的家伙,为人做事喜欢一条路走到黑,不论他们本人是忠是奸是善是恶。
现实中的愤青,那些个动辄就说中国可以说不的家伙,身上都有一些义和团拳民的味道,他们和那些动辄以人民的名义说事的老左新左们一样,都属于一得势就会祸国殃民的家伙。而缥缈书中的史上之愤青,实际上是一些狂狷之士,性情中人。所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所以就有宣称“生不能五鼎食,死当五鼎烹”的狂人,也有洞悉“知其无可奈何而安置若素,德之至也”的智者。在汗牛充栋的正史野史文献中,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愤青,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汉人精神发展史中特别卓尔不群的元素,在这些愤青中的三个人身上得到体现。首先是庄子,它是汉人中最有智慧的人,关于政治,他说:“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关于知识,他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关于生活,他留下了千古名言:“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其次是汲黯,他是士的代表,“士可杀而不可辱”,汲黯这样的大臣,和明清后只管做官的奴才,在精神上是很不一样的——虽然都是读书人。最后是豫让,是侠的代表,其核心价值观是“义”。很不幸,明以后,汉人“士不士,侠不侠”。
我个人以为,缥缈的这本《愤青史记》,漏了两个很牛的愤青,一个是临刑前抚琴一曲,说“《广临散》于今绝矣”的稽康;一个是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
对历史的解读因人而异,黄仁宇有黄仁宇的读法,吴思有吴思的读法,谭伯牛有谭伯牛的读法,缥缈有缥缈的读法,各位看官有各位看官的读法,不过,培根说了,“读史使人明智”,读史的目的是要读明白了,可千万别读糊涂了。否则,就如缥缈在书中语重心长的一句总结:“你上当,你活该”。
最后,各位看官可能会猜想写
《愤青史记》的缥缈是个啥样的人呢?大家看看他在网上的签名多少能猜出一些,他的签名如下:
左列钟铭右谤书
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
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是同治三年八月二十日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他老哥曾国藩写给他十三首小诗中的第九首。网上有一个强解,转贴如下:
业绩放在那,边上就是诽谤,人世间的事往往如此,低头向屠羊说前辈表示敬意,就像他不接受楚昭王封赏时回答的那样“君失国,臣所失者屠;君返国,臣亦返其屠,何赏之有?”我们本来是为了名教桑梓而战,为了对抗“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封赏已经是意外,同时有些诽谤也是正常的。
这是境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