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5-01-18 20:23
独立小桥风满袖 阅读(444)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Thought
曾经有一位朋友在MSN上问对于国内软件企业通过CMM究竟有没有多大意义?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国内的企业大多是为了过CMM而CMM去的,真正利用CMM/CMMI来提升企业内力的估计不多。就像中国学生考Tofle或者GRE一样。对于软件外包的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James Bach的“The Immaturity of CMM”一文中,提到了CMM的种种不足,Weinberg也是对CMM提出质疑的重要一方。CMM来源于DOD对承包企业的一个资质评价。因为双方要做生意,但互相之间又不了解,我想请人来做这块软件,首先要对这几个候选者能否做好有一个大致的评判,怎么评判呢,以什么标准评判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SEI来给出这个评判标准非常合适。CMM作为一套评判企业软件开发过程能力的问卷,应该是非常成功的,SEI提供的各种成功的CASE数据可以作为证据。因此CMM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流传。
但“CMM只是一套试卷”这个最初的出发点导致了James Bach一文中提到的CMM的众多不足:
1) has no formal theoretical basis
2) has only vague empirical support
3) reveres process, but ignores people
4) revere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rocess for its own sake
5) contains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on process dynamics
6) encourages displacement of goals from the true mission of improving process to the artificial mission of achieving a higher maturity level.
CMM只是一个过程评价模型,而并不是过程实施的指导模型。应该说,SEI已经认识到CMM在可操作性上的不足, Humphery主持开发的团队软件过程TSP(Team Software Process)和个人软件过程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是面向开发小组和开发个人对CMM进行的过程的微观优化,对CMM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是,TSP和PSP只是对过程进行细化,并没有解决CMM与工程过程相结合的问题。另外,SEI还曾制定了SPF(Software Process Framework),希望提供一个设计、分析、评审软件过程的指南,以保证过程符合CMM的要求,效果也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