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Eclipse CON年度大会于2月28日至3月3日在美国加州Burlingame的Hyatt Regent酒店隆重举行。3月3日上午,来自IBM Rational的Lee Nackman做了题为《Eclipse现象》的演讲。以下是eclipsepowered.org上的一篇相关报道的摘要。
原文见:
http://www.eclipsepowered.org/archives/2005/03/03/day-4-the-eclipse-phenomenon/
Nackman对Eclipse起源的介绍从1995-1998的那个年代开始,当时的IDE市场是微软Visual Studio的天下,Java的IDE以及类似WebLogic的服务器产品也才刚刚起步,而IBM当时的产品线相对混乱,虽然都挂了Visual Age的牌子,但实际上并不是集成到一起的产品
1998年左右,他们意识到应用程序服务器(中间件)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如何吸引开发人员为这些服务器写应用程序。于是他们想搭建一个可以让合作伙伴来完成空缺功能的框架,而事实上IBM当时的各个实验室往往在用不同的技术做着相同的事。
几个人合作提交了一份展望未来的提案给IBM的各个团队,在1998年11月他们通过会议达成共识:构建一个新的工具平台和一个新的Java IDE。当时一个叫OTI的分支机构正在开发一款支持plugin的IDE,于是最终的决定是由这个分支机构开发工具平台,由另一支IBM的团队负责构建第一个基于该平台的IBM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Eclipse有两个不同版本的重量级项目:eclipse platform和eclipse JDT。
核心的决定包括:
u 将任务交给小型的、紧密的团队 – 概念上和理解上的一致相当重要;
u 构建一个可扩展的平台和一款优秀的Java IDE – 用来增加该平台的人气;
u 平台和IDE的团队紧密合作 – 于是有了干净的平台接口并且很好的反馈机制促成了更好的、正确的产品;
u 产品和平台团队分离 – 保证品台产品的完整和维护多个版本;
u 尽全力同Visual Studio在Windows环境竞争 – 这就是SWT背后的动机。
到2000年,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于是他们打算开始把这个项目作为产品来开发,取代Visual Age。
关于Eclipse的名称,Nackman是这样解释的:当时所有以“e”开头的词都很时髦,虽然已经有不少公司/机构/产品都已经使用了这个名称,但是最终IBM还是决定采用“Eclipse”命名,一方面,eclipse这个单词声调很好;另一方面,他们想eclipse(日食/超越/遮盖)Visual Studio。笔者相信背后隐隐约约还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遮挡住SUN的光芒。
接下来问题是如何推广Eclipse,让它广泛被接受?时间到了2001年,当时Visual Studio和微软的产品线继续壮大,厂商仍然不停地将开发人员引入到中间件的开发,类似Borland的公司也在推出不同的Java相关产品。这些Java阵营的公司/机构都在做自己的一套功能其实类似的东西,而不是在一起推一个成熟的产品线来同微软竞争。关键在于如何说服大家相信Eclipse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这就是为什么Eclipse最终走向了开源。
这个时期的IBM已经有了很多开源的经验,例如他们看到Apache的HTTP服务器发展的势头,于是在WebSphere中采用了Apache的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的帮助类似Apache和Linux这样的技术社群,于是开源Eclipse就成了当时最合理的选择。
最终,Eclipse项目从IBM脱离,IBM同HP/SAP/Intel等公司合作,成立了Eclipse Foundation,从名字看就像是著名的Apache Foundation这样的非盈利性机构。
笔者的话
Eclipse目前最新的release版本号是3.0,在Eclipse SDK 3.1 M4中,J2SE 5.0的功能也得以实现。作为开发人员,我很高兴我今天能够使用到这样一款优秀的产品,并且Eclipse还在继续以惊人的速度稳步前进,足以看到其旺盛的生命力。如果你用过Eclipse,那么你一定会被它朴实的风格和强大的功能所吸引,如果你还没有开始你的Eclipse之旅,那么你还在犹豫什么呢?赶紧下一个试试吧!
http://eclipse.org/downloads/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