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12-08-23 11:07
思达商智 阅读(514)
评论(1)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Java报表杂谈
选择
商业智能工具的时犯得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停下来反思公司自身的情况,大家都迫不及待地选择最容易接触到的工具,很少考虑能够确认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的因素。
所以第一步就是进行自我评估,客观真实地评估公司的情况,包括人力资源、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等。
下面三个问题可以提示你如何进行逐一关键的自我评估,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商业智能工具。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多数组织往往很难说清自身的需求。每个公司都会说自己需要的是商业智能数据分析,而事实是只有很少的公司(尤其是规模超过100人的)才真正需要分析,而其他的只是想要数据报表而已。
下面就是只需要报表的一些原因:
决策分散化:
任何公司都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主管都能参与决策,他们的决策决定了公司所有的业务操作。这些主管需要能够处理的数据,而不是能够提供行动建议的分析报告。
企业文化:
你所在的公司平时是如何统一意见的?平时在做事或发表意见时是否需要考虑“退路”?管理层之间是否有隔阂?公司组织结构是否是矩阵型的?是否对书面文案很重视?公司在做决定的时候是否需要很多的数据佐证?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公司需要的只是信息(数据),也就是报表。
现有的工具及其功能:
如果公司现在的一些工具主要是用于报表制作而不是分析建议,那么新系统也会进行同样的设置。
公司历史:
在历史比较悠久的公司中,员工一般都习惯于报表和数据,而不是分析。对他们来说,“敏于思考,快速行动”从来就不是他们的行为准则。
对待风险的倾向:
公司是否对承担风险进行授权?承担风险是否有被炒鱿鱼的可能?进行真正的分析意味着分析人员足够的权限和信任,分析人员也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说公司的文化不喜欢这些,那么需要的只是报表。
员工/团队中的知识结构:
如果真的想要分析数据,则需要了解能够明确数字含义的背景信息。如果公司中信息与集体的执行相互分离,进行多少分析也没有用。如果分析人员不能参与决策,那么他们最好能将数据提供给参与决策的人(公司领导)。
现有的分析智囊团:
先回顾一下10/90法则里提出的一个法则,即预算的10%如果用于系统与工具,那么应高有90%的预算用于分析人员),如果在数据分析方面合理分配投资,选择一款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分析工具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