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雨其蒙关于吴莹莹事件的深度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吴莹莹事件引发的思考,主要选择了四个关键词:看不得人好,炒作,造假和草根。对于民众话语权与民主言论的进步进行了阐发,个人觉得,经过两年的Web 2.0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素质的提高,我们看到了更多理性的声音,更多基于事实的讨论,本文主要就是用来发现这些进步的。
新闻背景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新闻发布会,吴莹莹已经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拥有计算机界著名的编程比赛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中国人,同时还是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
一时间议论纷起,吴莹莹以及她所在公司,成为焦点。
关键词
看不得人好
我一向不惮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度那些伪君子之腹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看不得别人好的优良传统。郭德纲火了,圈内的有关人士则开始掀起一股倒纲热,不断地负面新闻,然后就是诅咒,有说他在2006年火不过六月的,火不过十一的,火不过07年元旦的,恨不得拿一灭火器立马给他浇灭了;周杰伦火了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不惯他,唱片卖得好叫商业歌曲都是垃圾,唱片卖的不好叫人气下降;风格不变叫黔驴技穷,风格改变叫不如以前的好听;咬字不清是生理缺陷,咬字清晰听不习惯——呜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单火了之后,有说她将《论语》《庄子》庸俗化的,有说她伪国学祸国殃民的。
一个人火了,大家就都在讨论,他什么时候会不火,然后开始行动搞臭他!
或许是我太过狭隘,但是我想对于吴莹莹的攻击是否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呢?
有些人觉得吴莹莹被美国公司利用了,利用完了她就废了,然而我是觉得吴莹莹的这段经历,对她而言绝对是有好处的,看她在《鲁豫有约》中成熟老练的与鲁豫对话,觉得经过公司一段时间的磨砺,她只能越来越优秀,不会越来越差的。
其实我起初知道这件事情时,也在怀疑,因为看媒体的宣传说是一个跨国公司如何如何,我还以为是像Google那样的企业找了个大四女生做VP呢,后来知道了那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以及从事的业务,和吴莹莹的经历,我觉得那家公司完全可以放心的将中国区的事情交给吴莹莹,正如她自己所言,平常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事务性的,没有太多的决策;中国公司只有三个人,另两个看上去也都是毛头小子;主要的工作对象应该就是像学校介绍他们公司的比赛了。这些对于一个当过这家公司组织的比赛的助理的吴莹莹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想很多人都能做到,所以也没必要多么眼红啊。
炒作
吴莹莹在炒作?
搜狐和新浪的Blog都已经停博,搜狐的Blog的标题栏有一句"谢谢以往的关注",而在新浪上是一句"谢谢大家的关注"。
搜狐专门做了期专题,编者按耐人寻味:12月18日,仅仅开博十天之后,吴莹莹就关闭了她的博客。所有的文章、评论、留言都被删除。只留下一行"谢谢以往的关注"。只有171265的访问量表明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关于吴莹莹个人我不想多做评论,我相信她的才华和能力,还有她的机缘,但是能做到这一步,说明她很优秀。
美企在炒作?
不需要多说,看一下Goolge趋势的搜索趋势就可以看出,就世界范围而言,吴莹莹的搜索量和这家IT公司的搜索量的曲线在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初达到了惊人的重合,而且这也是该公司发展史上受关注的巅峰。
Google趋势搜索结果
吴莹莹 topcoder
再来看下面这幅图,这家美国公司在美国也不怎么有人知道,我想其主要替Google这样的公司做比赛平台,而参赛者肯定是看着Google和奖品去的,谁会在意平台提供者呢?而在印度这样一个软件外包大国,这样一个公司收到关注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而在中国,吴莹莹和这家公司的搜索量不相上下,你能说这两者没有关系吗?
再来看下面这幅图,排名前十的城市竟然没有美国的,前四位都是中国的,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软件业发达的城市,都可以看到两者搜索量的关系。
目前(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吴莹莹在Google的焦点人物排名第14,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Google焦点人物
下面这两个搜索结果就很耐人寻味了,我们可以看到吴莹莹的搜索量和这家公司的搜索量竟然惊人的相似!
Google.cn搜索
无论怎样说,这家想打入中国市场的IT公司在打入中国市场这场战争中取得了明显的胜利,从Google趋势等方面就可以明显地看出。
其实,这家企业借吴莹莹炒作自己进入中国市场,早就被中国的很多企业家点破了,无论这家企业如何说自己原先的目的并不是想借吴莹莹炒作来打入中国市场,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它的原始动机。
然而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外国公司不费一枪一炮,就靠着热心的中国民众和媒体,成功地让软件圈外的人都知道了这家公司,意味着什么?当年沃尔玛进驻哈尔滨时,报纸上打出了这样的标题"沃尔玛来了,中国的超市怎么办?"当时很多中国超市的老板就说,沃尔玛进驻哈尔滨,都不用做广告,媒体自然就帮忙宣传了,实在是不知道媒体在帮谁的忙。
也有人认为,被大家揭穿后,该公司在中国就不好混了,我想这纯粹是瞎扯,因为其举办的比赛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都是和Google这样的公司合作的,莫非广大的程序员会因为这么一个小公司而放弃Google的比赛吗?
北师大在造假?
吴莹莹无疑是北师大的骄傲,科技新贵,天才少女,有新闻称北师大已经出面承认造假,然而,我想这可能只是一个在我们多少年的学校教育中,评选制度暴露出的一个小尾巴而已。追求"高大全",而且也不仔细核实,大家都不是基于事实在说话。而且师大的领导们也可以借助媒体对自己歌功颂德,因此北师大主动造假的嫌疑是不能排除的。
造假
详情见下文
http://liuch0208.blog.sohu.com/25732621.html
也或许大家不是忍不了吴莹莹火了(估计很少有人会忍不了那家IT企业火了,除非是它的竞争对手),而是觉得造假这件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网友们找出的造假点包括:
在这里我不想去深究这些事情是真是假,不少人已经贴出了很多证据,如我引用的那篇文章。我只是在想,这是否意味着,造假,已经达到了让人们无法忍受,以至于会如此刨根问底的状况了?如果人们不是出于嫉妒,非要将吴莹莹置于死地,或是非要证明吴莹莹不是天才之类的想法,那么有如此之多有良知、实事求是的人站出来,还原事实的真相,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不过我觉得吴莹莹是个很幸运的孩子,生长在一个很好的家庭,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什么实用新型的专利花钱就可以申请,但是不是还是很少有人申请吗?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这件事,由于我父亲也有很多项国家专利,也有一部分属于实用新型,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了。不过我没有吴莹莹勇敢,因为她敢把想法实现,其实这就是进步,中国人有很多好想法,然而大家都只是想法,没有人去实现,那有什么用?然后回头来,却爱说老子早就想到了,就是那破玩艺我都不希的做。很多人少年成才都是因为家庭的良好培养,有些事情不难,有些机会也不难,只是或许你生活的环境就是闭目塞听,什么都不知道。我想从吴莹莹这个事情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如果你对发明感兴趣,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国际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如果你喜欢计算机或其他,你也可以加入国际协会,按规定交纳会费就是了;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那个解题高手或编程高手,如果你是一个理解力超强或者组织力超强的人也可以找到解题高手和编程高手合作,因为其强调的是团队,不要因为人家不是那个解题的人就贬低人家。很多事或许你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只能怪你自己,因为你无知!
草根
全民媒体
从2005年开始,随着Web 2.0的风潮,中国出现一个词叫草根,李宇春,郭德纲,胡戈,这些草根英雄在线上线下红得发紫,玉米,钢丝组成了强大的阵营。另外Blog的出现,使人民有了话语权,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了。这次对于吴莹莹的事件,我们是否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民众话语能力的进步?从Blog刚出现时民众只是简单的评价和谩骂,根本不是基于事实的武断,而到了这起事件的发生,网友们广泛的挖掘资料,借助搜索引擎,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搜索网站,那家IT公司的网站,门户网站的新闻,北师大校内新闻站点,北师大的同学等,多方搜集证据,其架势不次于任何一家专业媒体。而且网友的力量也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共同努力,形成了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
理性与跟风
从过去的跟风,到如今理性的思考,可以说是中国民众民主思想进步的表现。学会用事实说话,能够通过证据讲道理,具有辩证思维,不盲目跟风,武断下结论,都是好的现象。
在今年寒假看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讨论中国电影市场是需要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什么教授说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垃圾,结果他根本就没看过,他还说看这样的片子是对自己的侮辱。真让人受不了,对于自己没看过没感受的东西就可以妄下结论,这是什么样的学术风气,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知道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他是怎么想的?
不调查,没看过,没研究就胡乱发言,是早已经暴露的问题,韩寒当年最火的时候也遭遇这样的事情,大人们根本就没仔细看过韩寒的东西,就下结论;或者看了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韩寒当时也感觉很无奈。不过,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然而几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2007年了,透过这次新闻事件,我们如果看到了民众在发挥话语权能力的方面的巨大进步,那么这就是一件好事情。吴莹莹和那家公司,甚至是北师大,可能都是只是我国民主进步的炮灰,只有这种真正的理性思维在讨论中不断蔓延,我想中国的民主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好。中国的老百姓不是好糊弄的,我们也会思考。
总结
为什么吴莹莹的事情会如此火爆?我想这和胡戈当年的火爆是一样的原因,胡戈之前也有人恶搞,比如大史记恶搞东方时空改版改时间,为什么就没火。我想就是因为当时的网络还不够发达,人民还没有那么多话语权和自主权。如果吴莹莹的事情只是北京师范大学招来一些媒体,宣传一下会像如今这般搞得沸沸扬扬吗?如果不是有网友对吴莹莹事件的质疑,引来正反两方的网上交战,会有如此之高的关注率吗?如果网友的质疑只是简单的谩骂,没有实际的证据,讨论还会如此激烈并且延续这么久吗?
当传奇的经历
遇到
人民自主的话语权(以Web 2.0来体现),再
碰上
理性思考的进步时,或许才迎来了今天如此热闹的讨论场面
,这就是我对于整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