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建立在双方感情基础之上的精神和物质活动。其不是一门精确的自然科学,不可能使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如何定义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感情是什么,是爱情,友情,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暧昧,是很困难的;一方对另一方是喜欢,欣赏,爱,还只是客气,也是难以捉摸的。恋爱这门学问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正是缘于她的复杂,难以捉摸,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恋爱的定义也很难说清,有人认为两个人承认对方是自己的男(女)朋友,即可认为双方是在谈恋爱;而有些人认为,两个人必须建立在深爱对方的基础之上,承认,或者不必承认,对方是自己的男(女)朋友,即可算是恋爱;还有人认为,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是恋爱,哪怕只有一秒钟而已。从非常明确的界定,比如双方亲口承认喜欢对方开始算作恋爱,到非常模糊的感觉(feeling)主义者,我们难以界定真正的恋爱的时间范围。
而界定恋爱行为同样困难,我将所有被访者认为的在恋爱的标志集中于下:
1. 一起看电影
2. 一起去游乐园
3. 一起逛街
4. 一起过圣诞节,情人节,端午节等重要的节日
5. 每天一起吃饭,尤其是特意为了一起吃饭而一起吃饭
6. 每天一起上自习,无论有没有必要去自习
有些人认为和好朋友也可以做以上事情。
而对于如何界定对方是否喜欢自己,就更加困难,在此先列出一些现象,本文的余下部分重点就要讨论如何确定对方是否喜欢自己。
1. 自己出行时,对方会担心你的安危
2. 跟A座的你聊天时,会说A座和B座最般配了,然后马上说我就是B座
3. 在你有病时,给你送药,一天问你好几遍你好了吗?
4. 总是在你面前夸奖你有才气,而她又喜欢有才气的人;或者说自己喜欢可靠的,而你最可靠。总之,总是说喜欢那些你身上具有的品质,而不直接说喜欢你
5. 说以后实在找不到人了,咱俩就凑合了
6. 珍藏你送她的每样东西,有的根本不是礼物;记得你说的每句话,有的只是玩笑,把你的每句话都当真,然后不去做你不喜欢的事情
7. 会给你打长途电话,跟你聊天
8. 过马路时总是拉着你袖子;说话时会有意拍拍你肩膀
9. 当你提其他女孩的时候,她会很紧张,但是又不会直接问你你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旁敲侧击;特别是有时候她不知道和你出去的人是男还是女时
10. 主动约你一起玩,并且响应你所有一起玩的号召
如果只是简单的对照上述行为,就能断定对方喜欢自己,那么就显得太过天真了,因为对于不同双方,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对于同样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核心问题在于什么?就在于双方是信息不对称的个体,任何一方对于另外一方而言都含有不完全信息,对于双方的信号示意和信号甄别,又会出现“说谎行为”,这就更加使得情况扑朔迷离,难以断定。
本文试图找到一些模型,来帮助读者确定对方是否喜欢自己,这些模型包括了讨论双方的本身,行为发生环境及场景,并且排出了无聊与暧昧两个典型的干扰信息。
我将结合信息不对称,博弈论,信号示意,道德风险,信号甄别,逆向选择等信息经济学理论,帮助读者辨别对方是否喜欢自己。
信号示意是本文详细阐述的模型,在这里,我们把“对方对自己好的程度”和“对方主动与自己接触的程度”作为信号,把对方对于“对自己好”或“主动与自己接触”与喜欢自己之间的相关度作为概率信念,来决定对方是否喜欢自己。
信息不对称的理论阐述也常被称之为信息经济学。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1940- ),斯彭斯(Spence,1943- )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42- )因“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做出的拓荒性贡献”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本文关注的论题中,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双方,对于对方而言,都可算作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是研究竞争的逻辑和规律的数学分支。简单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
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张维迎的定义:“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博弃论又称为“对策论”。
博弈论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囚徒困境问题”,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而在男追女,我追你这场活动中,也存在着某种博弈。在此场景下,双方都希望对方表白(即使大家认为男生表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断地进行某些暗示,然后使用欲迎还拒的策略,并经常口是心非。
在此处我们假设三种情况:
1. 双方中有一方认为对方喜欢自己,并且这一方喜欢另一方。A喜欢B,并认为B喜欢自己,而B不喜欢A,并且也不认为A喜欢自己;
2. 双方彼此喜欢,但都不确定对方是否喜欢自己。A喜欢B,B喜欢A,A不知道B是否喜欢,B不知道A是否喜欢自己
3. 双方彼此不喜欢,但却都认为对方喜欢自己。A不喜欢B,B不喜欢A,但是A认为B喜欢自己,B认为A喜欢自己。
那么,在此三种情况下,双方的表现各不相同。
对于第1种情况,喜欢B的A会认为B喜欢自己,于是可能会对B做出如下几种反应:
1. 装作漠不关心B,然后希望B做出一些代表其喜欢自己的事情,或表现出自己对于A的好感。
2. 积极向B暗示自己对于B的喜爱之情。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第2种情况和第3种情况。
对于第2种情况,双方彼此喜欢却又不了解对方的心思而不敢轻举妄动,便会不停的出招试探对方,谁也不肯先行动。尤其是两个已经很好的朋友,更加不愿意破坏已经建立的平衡关系。
而对于第3种情况,双方彼此不喜欢,但却都认为对方喜欢自己,这对于不同性格和想法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1. 有的人喜欢被人喜欢的感觉,于是他/她可能会适当向对方发出某种暗示,让对方误会自己喜欢对方,而获得更多的关爱。这些人的极端分子会抱着只要对方不表白,就这样误会下去。我们把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感情定义为第三类感情——即暧昧。
2. 有的人非常害怕不喜欢的人喜欢自己,因此会在行为上消除误会,表现出某种客气(然而这某种客气会被误读为是对于对方的喜欢)。
如果照此分析,事情非常清楚,并不存在很明显的博弈。然而,真正的复杂性在于:
1. 双方的关系彼此并不明晰,双方是无法知道双方关系是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种的。双方只知道自己的态度,而无法知道对方真实的态度。(由于信息不对称)
2. 无法判定对方对于不确定感情是何种态度。比如无法确定对方是第3种情况中的第几种人。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双方都是欣赏彼此,并把对方当作朋友的。那么在该模型中,双方都会担心自己表白后,会造成友谊破裂。而男女之间的友情在双方构建各自爱情生活后,会发生变化(有了女朋友总不能天天陪着那个女孩朋友吧),关系就会变淡。于是,我们给出如下分析:
假设A、B是模型中的男女双方。A喜欢B,但无法判定B是否喜欢自己,于是如果保持继续作朋友,记为y1,如果觉得对方不喜欢自己(喜欢概率p<50%),得到的满足感是8,如果觉得对方是喜欢自己的(喜欢概率p>50%),得到的满足感是6(那种感觉相当痛苦,因此满足感8-痛苦指数2=6);如果表白,并成功,记为y2,得到的满足感是10;如果表白,失败,记为y3,但依然可以做朋友,得到的满足感为4(如果再重来,会不会稍嫌狼狈,爱是不是不开口才珍贵);如果表白,失败,绝交,记为y4,获得满足感是0。双方是对等体。当双方觉的p都小于50%时,保持现状将是纳什均衡;如果其中有一方的p>50%,则纳什均衡往往会处于y3或y4状态。
现在介绍所谓信号示意(Signaling)模型的讨论,简称信号模型。假设信号传递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求职者决定他们希望进行多大的智力投资以向被追求者传递信息,他们要支付相应的信号示意成本。
然后,虽然被追求者并不能观察到每个求职者的实际素质和喜欢程度的高低,但他们可以观察到受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高低的信号。也就是说,对方对自己好的动机是私有信息,受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是公共信息。被追求者根据求职者的受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和自己对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和实际对方是否对于自己喜欢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概率信念,决定给予追求者得到爱的水平。两人开始讨论彼此关系之后,被追求者就可以真实地观察追求者的是否喜欢自己了。
所谓的信念,在这里就是被追求者自己对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和实际能力之间的相关程度。
在下文中,我们将对于追求双方信号示意模型进行深刻的讨论。
本章将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追求中的暗示模型分类,主要为了:
1. 方便对照第4章中的“信号”概念,每种暗示模型实际上是一种信号。
2. 在第5章中,会结合实际情况中的不同对象和不同场景,指出每种情况下的不确定性信号。
因此仔细阅读本章对理解后文将有很大益处。
下面只是对于我观察到的日常行为的部分总结,它们是有代表性的模型,虽然有些话语和行为不包含在内,但是实际上它们是类似的或具有相同本质的。
表现得比家人还要关心你,具体的行为都来自于生活,可能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
1. 在你生病时,每天给你打好几个电话询问病情,给你买药买水果,如果是住院,还会在你身边悉心照料;
2. 督促你天冷穿衣,天热防暑;
3. 当你难过时,表现得比你还着急;
4. 你受委屈了,他/她就一定要陪着你到好。
如果你有什么困难,他/她一定会表现得责无旁贷,根本不需要你开口,他/她就已经帮你解决了难题;他是她的护花使者,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1. 每个微笑都很迷人,容忍你所有的坏脾气,他/她是聆听你心声的唯一听众,而且从不换台。
2. 他/她总是表现出对你的崇拜,夸奖你的优秀。
1. 他/她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当你说要什么,他马上去买,去拿,去取。
2. 你忘了带电池,他/她会坐30多站车给你送来,即便你只需要出门走2分钟的路就可以买到。
3. 他/她会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来完成你要求的事情。
1. 他/她主动找你去吃饭,逛街,看电影,去玩旅游景点和非旅游景点
2. 他/她会赞同你提的每一个两个人在一起的建议。
1. 暗示对方自己突然变成了对方喜欢的那个类型的男/女孩。比如你曾说过你喜欢运动型的男/女孩,他/她就马上说我最喜欢打篮球了;
2. 暗示自己的星座或其他方面是和对方很般配的。
3. 暗示对方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男/女孩,而对方很明显就是所指类型。更直白的说法是,我喜欢XX那个类型的(XX已结婚),他们都说你和XX特别像。
4. 暗示对方可以随时来找自己,比如向对方说出自己经常出没的地方。
1. 对于语言暗示中的第1个场景,如果变成行为暗示,则体现为每周约你去打球、爬山、游泳。
2. 了解对方的禁忌和爱好,然后避免违禁和作出对方喜爱的行为。
3. 主动和对方有身体上的接触,比如走路时手和手相碰;过马路时有某种身体上的粘连(牵手或抓袖子)。
你不得不判断他对你好和他喜欢你是不是一件很相关的事情。
很明显,一个人对你很好,很可能是因为他对谁都好,而对你好只是习惯性对你好。也可能是因为他把你当朋友,出于友情对你好,而非出于爱情对你好;当然,也可能故意让你误会他喜欢你,好让你对他更好;而我们最希望的结果是,他因为喜欢你,才对你好。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对方发出的信号(比如对你好),来判断到底是以上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呢?
对比斯彭思信号模型,在这里,首先要明白:
劳动者对应:追求者
雇主对应:被追求者
劳动者素质对应:指的是追求动机。如果追求者真的是为了追求被追求者才进行信号示意,那么其追求动机就是高的,也就是其是高素质追求者。而如果追求者是被误会的为了追求被追求者才进行的信号示意,那么其追求动机就是低的,也就是低素质的追求者。
信号示意成本:为了实现对于被追求的好,而需要付出的成本。而这里的成本是指超出自己付出期望而付出的成本。
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对应:对自己好
生产能力对应:喜欢程度
雇主概率信念对应:表示被追求者对于追求者喜欢自己的程度与对自己好之间的相关程度。
工资对应:对对方好。
在此处,存在着诸多特殊的限定,比如,在信号示意成本方面,我们考虑是一种简单关系,也就是当一个出于非追求动机对另一方好的个体有一个付出预期,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他会觉得这种付出是无差异的。而对于那些出于主动追求动机的个体的付出预期一定是高于前者的,这样,付出同样的努力前者的成本就比后者的成本高。然而对于现实情况,这种假设并不是总站得住脚,因为有些人虽然喜欢某个人,但是由于其生性驽钝,可能都不懂得如何付出,那么结果其示意的信号比那个人的普通朋友还弱。另一种对成本的解释可以是机会成本。
1. 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可以作为信号(信号示意具有真实性)的原因,在于不同素质追求者为获取同一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所支付的成本不同。
2. 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不影响追求者的喜欢程度。即喜欢程度是与追求者的素质相关的,而任何追求者只要支付足够的成本都可以获得高的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
1. 追求者先行动,作出他们的信号示意决策,即支付心意的信号示意成本(教育成本),获得相应的信号(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
2. 被追求者根据信号(追求者的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和概率信念(自己对对被追求者好或主动与被追求者接触的程度与喜欢程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决定追求者的喜欢程度,进而决定对于对方好的程度。
1. 追求者-采取当前的信号是实现其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期望的对方对自己好的程度)的信号,没有动机去改变其信号收益决策。即不期望对方成为自己伴侣者则对于做朋友的预期好的程度即可,没有必要付出更多努力获得情侣般的好的程度。而期望对方成为自己伴侣者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对方知道自己喜欢对方。
2. 被追求者-实现了辨别对方是否喜欢自己和其概率信念是真实的(被追求者认为是对方是喜欢自己的对方就是喜欢自己的,喜欢程度是2,而他认为是对方不是喜欢自己的对方就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喜欢程度是1,这样就可以保证被追求者实现区分喜欢与不喜欢的目的)。
3. 此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被追求者的信念决定其对于追求者的态度,对于追求者的态度导致相容的信号示意行为,而信号示意过程将证实被追求者最初的信念。
如果判断对方是否喜欢自己能像如上理性分析(博弈中的均衡状态和信号示意模型)那样公式化,本文将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然而更多的工作将基于更多的数据。在此仅作定性分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示好都是由于对于对方的喜欢,有些只是为了维护双方的好的关系,或者为了持续获得对方的好处。此处未见得就是善意的谎言,也可能是贪得无厌的心理。
下面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别把暧昧当爱情》:
你们认识很久,他天天朝九晚五嘘寒问暖的电话比你的钟表还要准时,你满心欢喜你开始心怀期待,就连做梦都会笑出来,可是他就是什么也不说,你对自己说等等再等等,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他身边有了另一个身影,你震惊"不是...这是....我是.....?"
在朋友眼里你们很登对,每次聚会他做你的护花使者责无旁贷,你也发现自己对他有了些些的依赖,他总是不经意的拍拍你的肩很宠爱的揉揉你的发,朋友关于你们之间无伤大雅的玩笑让你觉得很甜蜜你说你感觉幸福就在不远的地方.就在你以为一切都将水到渠成的时候睛天霹雳,他说他从没对你有过这种想法他说这是你的误会.你呆住了"误会?那么多人前的亲昵.....竟...竟然是...误会.....?"
这样的事情变得日益流行,其出现导致了信号传递增加了更多的阻碍。
某些情况真的是纯属误会,主要原因是基于对对方错误的认识而造成的主观臆断:
1. 对方对于你的好的程度,超过了你对别人对你好的期望。而对方对于你好只是其对他人好的平均水平,或者对方只是当成友谊。
2. 由于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导致了认知偏差。比如有的人认为过马路时牵手只是保护行为,而有的人认为牵手(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的牵手)都是传递爱的信号。
3. 由于某个特定场合下所说的一些话,造成了误会。比如对方在精神不集中时(正在做某事或刚喝完酒)心不在焉的回答了你的某个问题,或者随便应景式的说了某句话,使得你认为对方是有所深意,话中有话的。
并非所有人都是情场高手,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猜透对方的心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欢(信号示意的技巧)。
以上的个体差异,将导致被追者造成错误的选择,即逆向选择。
假定情场高手对于被追求者的喜欢度是xH=2,表现率为pH=100%;情场菜鸟对于被追求者的喜欢度是xL=8,表现率为pL=10%。则被追求者获得的信号强度分别为sH=xH*pH=2,sL=xL*pL=0.8。因此被追求者就会作出选择喜欢度低的情场高手,而发生了逆向选择现象。
以上三种情况就足以让你难以判断,究竟是欺骗,误会还是个体差异,都足以改变博弈和信号示意的结果,因此,事情是复杂,需要你仔细思考。
本文旨在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们在恋爱之前的阶段中需要决策问题: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喜欢自己?
本文首先给出了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
然后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给出了本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双方的博弈模型,以及信号示意模型。
接下来本文给出了追求中的暗示模型,本文是第一次为这些日常中的现象和行为加以分类总结的文献。此部分对于本文余下两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两章分别讨论了信号示意理论中的情形和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本文共涉及到信息不对称,博弈论,信号示意,道德风险,信号甄别,逆向选择等信息经济学知识,并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读者可以根据本文已经给出的所有情况加以辨别,进行分析。
本文接下来的工作是对于这一主题的样板容量的扩充,并辅以更多的定量计算,以更好的帮助人们辨别对方是否喜欢自己这一问题。
首先感谢郭春芳老师的授业解惑,使我了解了信息经济学这门科学。她在第一堂课就提到了信息经济学在谈恋爱中的应用,这才萌发了我撰写本文的兴趣。所以在此深表感谢。
然后在此感谢张琳同学,她为我解答了很多我不懂得关于信号示意理论的疑问,并帮我抽象出一些本论题的观点。
最后感谢鼓励我将论文进行下去的同学,他们使我坚信了本文的写作价值,再次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