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诺依曼的重要三条思想是:
1、计算机硬件是由5大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采用二进制
3、程序和数据一样存放在存储器中
冯·诺依曼(J.Von Neumann)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 达佩斯,6岁能心算8位数除法,8岁学会微积分,12岁读懂了函数论。通过刻苦 学习, 在17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不久后掌握七种语言,又在最 新数学分支——集合论、泛函分析等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22岁,他在 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化学专业毕业。 一年之后,摘取布达佩斯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 转而攻向物理,为量子力学研究数学模型,又使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1928年, 美国数学泰斗韦伯伦教授聘请这位26岁的柏林大学讲师到美国任教, 冯·诺依曼从此到美国定居。1933年,他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第一批终身教授。 虽然电脑界普遍认为冯·诺依曼是“电子计算机之父”,数学史界却坚持说, 冯·诺依曼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遍历理论、拓扑群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算子代数甚至被命名为“冯·诺依曼代数”。物理学界表示,冯·诺依曼在30年代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已经被证明对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经济学界则反复强调,冯·诺依曼建立的经济增长横型体系, 特别是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使 他在经济学和决策科学领域竖起了一块丰碑。 1957年2月8日, 冯·诺依曼因患骨癌逝世于里德医院,年仅54岁。他对电脑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也不会泯灭其光辉。
在刀耕火种的计算时代早期,如冯·诺伊曼这样的先驱性人物并不少见,比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有关计算机的理论和"图灵机"(Turing Machine)概念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尽管才华横溢的他还被技术界尊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破译之父"等等多种名号,但其对于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所做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冯·诺伊曼,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奖"也早已是计算机界公认的诺贝尔奖。
可以说,那是个概念盛行的年代,人类对于计算技术的爆炸式挖掘还刚刚开始。提及概念,就不能不说起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这位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构想出了视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超媒体、电子邮件、信息群组、互联网、鼠标等等一系列创新概念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发明家。虽然恩格尔巴特"鼠标之父"的名头在世人眼中最为响亮,但实际上,他在当时的许多天马行空似的念头、想法和概念,都在今天变成了几十亿美元的产业,"计算机界爱迪生"的美誉因此得名。
除了对计算理论、模式和诸多概念进行的广泛的奠基性思考外,在微观领域出现的重大革新,也为计算时代的兴盛期做了极其重要又意义非凡的铺垫。1948年,当时在贝尔实验室效力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他的两位同事发明了晶体管。肖克利因此被誉为"晶体管之父",并因此成就获得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晶体管问世十年之后,德州仪器公司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集成电路由此诞生,并催生了半导体芯片业蓬勃发展期的到来。这一天,也许应该被看作是整个计算机技术历史翻开新篇章的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