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教育部某官员的言论中,将大学生重新定位成“普通劳动者”后,我对现在的大学与大学生做了一番新的审视和界定,也回首自己的二十多年求学历程,感慨万千。
首先,“大学生无用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很低,大学、大学生自己、用人单位和媒体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也许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认识不太统一,也许是社会太混乱,现在什么学生都算成大学生,电大的、自考的、函授的、甚至连夜大的(我对这些学生没有鄙视意思,只是拉出来比较一下),在正规大学中各方面优秀的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混日子的也算是大学生,把所有综合素质不同的人群统一起来一棍子打死----大学生没有用,对那些认真读书的人我想不太公平吧?
第二,大学教育自身存在很多问题。既然大学生定位成“普通劳动者”,那么大学教育为什么还一层不变呢?有一个大学教授(具体是谁我忘记了)说:原来大学教育是培养精英的,学生中80%的都要培养成精英人才,去祖国各地建功立业,而现在只需要其中10%的成为精英。我很赞同这位教授所说的话,其实大多本科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走向工作岗位,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让学生理论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大学又羞于教授技校所教的东西(其实也不能教技校的东西,如果教了这让辛辛苦苦才能上大学的学生和学术研究的教授情何以堪),这样下来教出来的学生不但理论基础不扎实或者说跟不上现实,而且动手能力差。大学教育如果一直这样没有变革,我想中国的国民素质想提高到一定层次,还有比较难的。
第三,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定论上扮演着一个非常不好角色。也许是中国人太多,可挑选的动力太多,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招聘的时候什么也不看就看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其实也不能全怪用人单位,如果不是他们经受不起人才流动的波折,如果不是现代学生习惯跳槽,如果不是现代学生这样那样的想法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我想用人单位也不一定不要大学毕业生。还是有一些无知的用人单位,说大学生无知,什么也不会,我想想就可笑,难道他们公司都需要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才能胜任么?实际上绝大多数工作学会后都只是不断的重复,上手有快有慢而已。又有些人说,大学无用,社会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大家认真想想,社会中提高的能力真的“高不可攀”么,其实不然,大多数人去社会模爬棍打几年后都能练就这种“生存技能”。但学问呢,不下功夫钻研行吗,博士、硕士(混的研究生除外)真那么好念吗,你念个给我试试。
最后,大学生自身毛病太多,综合能力太低,才让社会看不起。我承认大学首先学的是思想、思维方式,也就是这样才造就了现代大学生能力不行,想法还挺多的这一现象。很多大学生扪心自问,你们在大学时代都干了些什么?有多少人把时间花在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上呢?只有少数人吧,又有些人只偏重于理论的学习,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社会说法,其实“高分低能”这一现象极少存在,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大学生自己会知道能力包含了什么。其实说人有想法是好的,可是想法高于现实太多就成了空想、妄想。大学生正好的做梦的躯体,空想的主人,不安定的心造就了他们“眼高手低”的人生。市场经济的现在,同班同学同时毕业薪水差距是比较大的,拿重点大学本科生来说他们之间的差距在(最高和最低之间)4000元/月以上,而学生自己却看不清差距,从而形成了大学刚毕业学生跳槽频繁这一社会现象,都认为自己能拿高薪,呵呵,仔细想一想,你凭什么能拿高薪?也是由于自己的频换工作,用人单位都不想成为付薪的培训机构,所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这一现象。
在社会、家庭和工作等多重压力的包围下,很多本科学生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或者合适就业,很多人走上了考研这条道路,这种心态下的读研很难升华自我,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高学历找高薪工作,不过很不幸,很多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也慢慢慢慢不被社会接受,如何选择人生将成为现代大学生首先要把握的事情。
呼吁:大学要修改教育制度和授教体系和课程。用人单位要建立自己的合理的用人体系,其实招聘首先看的是人品和智力,技能不会可以学,但是一个人的人品却是短时间学不来的。大学生自己一定要放正心态,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大学时代少玩一些、少上几个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