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流水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BlogJava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聚合 管理
  79 Posts :: 42 Stories :: 160 Comments :: 0 Trackbacks
慈悲与智慧(一)

◎学佛就是打开心中的门。‘窗户打开,阳光进来。’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人生就是不断地付出。

◎佛教的修持即是生活的实践;如何运用佛的智慧与慈悲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生活。

◎健康、道德、愉快、慈悲也是可以传染的!

◎法句经:‘愉快是诸佛的起源。’

◎真正的宗教意义和目的是——内心的觉悟、净化和慈悲的开展--佛法的根本意趣在于解脱与菩提--智慧与慈悲。

◎宗教应该生活在‘此时此地’,而不应是一个人对他的生命和下一个世界的梦--活在当下。--人间佛教--佛在人间。

◎佛教是引导人往内看——去寻找隐藏于个人内在的潜力。而不是导向不可知的外力。——是向内完成,而不是向外获得。

◎佛教是一个完全尽力竭力实际生活和彻底思想的内在自我文化。

◎内随愿、外随缘,才能自在随愿。

◎‘一念心觉即是佛,一念心迷即是凡夫。’

◎欢喜是净土,烦恼是火宅。

◎我们所有的世界是在我们内心;世界是以心为主导,而心必须要适当的训练与净化。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到除去自我。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唯有人,才是现实生命的创造者和自己命运的设计者,这正是佛教的特性。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内心的轻安是由于割舍与不执著。

◎正确的出世观,是必然的配合著世间的净化。--印顺导师

◎思想和平工作者的三大信条--‘质直无谄曲’、‘诚实不虚诳’、‘柔和不粗犷’;另‘重真理’、‘重世间’。

◎‘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

◎涅槃经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快乐因调伏自心而有;心不调伏,乐不可得。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六祖坛经

◎人脑必须用善心予以平衡 --慈悲为本的人间菩萨行。

◎‘世人皆从智慧成其道德’、‘一心念道、爱欲自灭’。--那先比丘经

慈悲与智慧(二)

◎依见起行。‘见’--缘起见(空性),‘行’--无害行(慈悲心)。

◎在法性的本质与缘起现象的自在掌握,把握到菩萨行者安住在菩提心,宇宙责任与佛法的体性上,扮演在缘起上做为菩萨、人类、僧侣、中国人的现象,同时也以思惟行动实践了回报佛恩、父母恩、众生恩与国土恩。

◎佛陀是涅槃人格化的具体内容,为所有发自宗教情感者所倾述向往的目标。

◎‘欲为苦之因,欲止则苦除’,对于一切皆苦的洞察,随著心灵的成长而增进。

◎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建百佛塔,不如活一人’,‘提升人品’比筹措经费重要多了!

◎热诚的心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可以不需要寺庙、教堂。

◎生命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有坦然面对自己生命不足的态度。

◎作一个行事思惟合于人道主义的菩萨行者!

◎大智度论:‘持戒是自调,修禅是自净,智慧是自度。’

◎没有给予的人,生命就会退化。

◎想要成功的人,要跟成功的人在一起,要做成功的人做的事!

◎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能怎么样?

◎禅不只是学佛之人的修行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禅不只是表面的功夫,更是内心世界的自省与修正。‘必须自我肯定、自我提升、方能臻于自我消融的境界。’

◎听经三条件:(1)专心一意的谛听。(2)善巧思惟的善思。(3)明记不忘的善念--闻、思、修三慧。

◎‘端坐闻法如渴欲,一心入于语义中。’--龙树菩萨

◎治疗疾病在于自觉自疗。

◎学佛的切要行解:理解是‘生灭相续’与‘自他增上’;修行是‘净心第一’与‘利他为先’。--印顺导师

◎爱语者,佛说法以四悉檀而为宗旨——悉檀:遍布施一切众生。初,顺世间所喜法而说之(世界悉檀);次,就各人之所宜而说之(各各为人悉檀)。次,就对治其烦恼而说之(对治悉檀);后,则可说第一义而使超出(第一义悉檀)。

◎幸福之道并不是忍耐,而是顺其自然。

◎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

◎‘我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

慈悲与智慧(三)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太虚大师

◎佛教中说两种爱:一是饿鬼爱,也就是欲爱;一是菩萨爱,也就是法爱。以爱一切众生的心,来救度一切众生,护持一切众生,这份力量叫做‘法爱’。爱是人生最幸福的,是菩萨道的基础。

◎菩萨是放长情、扩大爱,所以说菩萨叫做‘觉有情’。

◎我们要实行人间的佛法,就必须身体力行的去净化人间。

◎法华经云:‘佛口所生子’。--清净法性身--善心爱念。

◎除私爱成大爱。‘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

◎菩萨永不寂寞。

◎布施爱心,把慈悲供养别人。

◎佛陀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爱心能消共业。

◎八种福田--佛、法、僧、父母、师长、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困。看病的爱。佛陀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梵网经菩萨戒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把人性净化与真理相应,那才是最要紧的修行。

◎在静思中,深刻的体悟佛陀的智慧,凝聚成慈悲的法爱,活用于生活之中,创造和谐,圆满的人生!--证严法师

◎‘菩萨心如清凉月,常游太虚毕竟空。’

◎为了救渡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为成佛的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印顺导师

◎以修慧为眼目,以修福为手足。
(1)勤于照顾周遭众生的苦难是大福德长者。
(2)善于处理你我及他的问题是真智慧菩萨。--圣严法师

◎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佛陀的精神。

◎面目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内无嗔无价宝。

◎修行的两大原则--(1)简单动作重覆来作;(2)凡事正面去思考。

◎菩萨五种相:(1)怜愍相;(2)爱语相;(3)勇健相;(4)开手相;(5)释义相。

◎‘只要空间存在,只要众生的痛苦存在,我就会继续来渡化’,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所在--服务,并开发为人服务的智慧。

◎发心于人间和平与正觉世间的行动,承担有情众生与自然世间的宇宙责任。

慈悲与智慧(四)

◎世间的一切皆是变化无常的,尤其是身体,我们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由智慧所成的金刚之身,既无忧惧,也无病痛,是永远不变的。

◎法就是世间实相的真相。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据条件而生,也依缘而灭。

◎把无常、演变、苦恼视为实质的,视为归我所有的,都是错误的。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云栖大师——明代僧,号莲池。书‘生死事大’于案头。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识得生死根:痴爱即是生死根,不拔痴爱难解脱。’
‘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念痴爱;痴爱若能渐渐断,心心弥陀全身现。’
‘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便忘却;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可向外别寻求。’

◎如实地真知灼见,而又不执著,这种人便得到一种自在的力量,就是见到了佛。

◎在觉悟的境界中所见,才是真正地见到了佛。

◎静下你的心来,学习如何观察,你会发现,此时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显现著,而你何时、何地才要开始观察呢?

◎佛法是教示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

◎‘法’必须藉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

◎思想‘法’→了解‘法’→实践‘法’→见到‘法’→你就是‘法’了→佛陀的喜悦。

◎要明了‘法’,你必须去阅读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烦恼才是真正的障碍!

◎佛陀教什么科目?
‘诸比丘,我只教苦和苦的熄灭。’

◎佛教的简单讯息是什么?
‘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著。’

◎佛陀特别教什么?
(1)他教我们行中道。
(2)他教我们要自助。
(3)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明了因果。
(4)实践的修行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5)世间的一切都是持续在流动之中,都是永远在毁坏之中,一切皆无常,我们必须谨慎!

◎那里可以学习、研究佛法?
我们要在这个有觉知作用和心理活动的六尺之躯学习。
我们要在体内重新发现四圣谛。

◎如何修持不执著?
看的时候,只是看;听的时候,只是听,嗅的时候,只是嗅;尝的时候,只是尝;触的时候,只是触;想的当下,只知想;不加入任何自我观念,分别心。‘我’不存在就是苦的熄灭。
守卫六根——佛法的核心!

◎法可以比喻作什么?
‘法可以比喻作筏’——渡河的工具。

◎在家人如何研究佛法?
‘研究经,就是如来有关空的一切教法。’

◎什么是不死法?
‘熄灭贪嗔痴是不死法。’
※节录《学佛释疑》一书,佛使尊者讲,郑振煌译。

慈悲与智慧(五)

◎‘十来偈’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以佛法讲,世界人类之所以黑暗、纷乱,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
佛法就是要在这黑暗中指出我们一条光明之路。

◎现在大家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的意思。而佛救济人类有两种光明,大智慧光与大慈悲光。

◎随顺佛的大智慧光去了解人生真正的意义。

◎有了绝对的信心,就会得到佛的大慈悲光,心理就会非常平安,没有忧郁和苦恼的感觉。

◎佛法能使我们生活在光明当中,得到两种好处:飗成就事业;飘充满希望。

◎佛法为救世之光,释尊是为救度我们而来。

◎悲心殷重的佛陀,来这苦难的人间,拯救众生的方法是什么?(1)带来‘光明’;(2)带来‘温暖’;(3)成为我们的‘皈依处’,使心中即增长了‘力量’--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慈是给与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
(1)佛的慈悲,不受阶级的限制。
(2)佛的慈悲,没有狭隘的偏私性。
(3)佛的慈悲,不是情感的爱,而是通过理智而发动的。
(4)佛的慈悲,著重于彻底的救济。

◎佛救护众生,决不抹煞世间的因果律,这是慈悲中的理性表现。此外,佛的慈悲是有理智配合的慈悲行,不但不违反世间的因果事理,在佛陀的心境中,即出世间的真理也完全吻合。

所以佛的慈悲,是悲智平等的,慈悲而能体验真理,智慧而又能救护众生。

◎佛把感情与理智,能合成一体,不偏向任何一边,而到达悲智平等与究竟的最高峰,这是佛教慈悲的尊贵处。

◎唯有证悟法性了脱生死的佛陀,才是万德圆具的幸福者。

◎佛法虽方便主张布施救济等,而根本却重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苦痛,要由自己努力解决。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学佛法者,每能从佛法中,照著实行而获得痛苦的究竟解脱。

◎学佛应注重如实的依法奉行,能切实的奉行佛法,自会得到佛力的加被,一切困难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家佛弟子,怎么也一样的可以远离烦恼欲呢?要知道,系缚生死的根源是爱(不单是淫欲),而出离烦恼,解脱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经一期的精勤修持,暂离淫欲,可能达到见道悟入的地位。见道,只是断除自行的烦恼,彻了法性,不再会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而淫欲是爱行烦恼,见道的也还不能断以此彻悟法性的智慧,数数修习,以智化情,断尽了欲界修惑,证不还果,才不会再以染污心行淫。

◎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离烦恼欲
posted on 2009-07-22 20:16 开花流水 阅读(291)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社会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